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99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95篇
口腔科学   233篇
临床医学   363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43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科学   693篇
综合类   1022篇
预防医学   93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27篇
  3篇
中国医学   198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9 毫秒
61.
目的总结和分析股骨近端原发性溶骨性骨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自1997~2003年我科共收治股骨近端原发性溶骨性骨缺损36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大小分别采用病灶刮除 自体(异体)皮松质骨植入8例;病灶刮除 自体(异体)皮松质骨 自体缝匠肌髂骨瓣复合植入 内固定术22例;病灶刮除 骨水泥填充 内固定5例;瘤段切除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1例。结果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24个月,仅1例骨巨细胞瘤复发,关节功能评分33例优,3例良。结论根据肿瘤的性质和股骨近端骨缺损大小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了病灶清除及功能重建,是一套有效的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方案。  相似文献   
62.
总结了88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的病人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口腔护理、皮肤准备及术后呼吸道护理、伤口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7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 正确诊断 1 1例 ,误诊 6例。全切除 1 3例 ,次全切除 3例 ,部分切除 1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早期诊断对预后十分重要 ,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4.
65.
我科从1985年开始,经翼腭管进针麻醉上颌神经,对210例患者从穿刺部位,进针角度、方向、深度、麻效、显效时间及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在解剖学上腭大孔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远中腭侧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但临床上的注射部位却在解剖部位的前方约1cm处,才能找到腭大孔顺利进入翼腭管.此麻醉法适应于上颌骨骨髓炎刮治术,上颌窦根治术,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及骨折复位术,上颌多个牙齿的拔除术。  相似文献   
6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玲 《中医正骨》2007,19(1):79-80
自2001年以来,作者对采用病灶清除带旋髂深血管蒂和缝匠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的6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浅谈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7.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翼点入路开颅术中筋膜下分离技术保护面神经额支的有效性。方法 :经翼点入路开颅患者共 6 0例 ,随机分为 A、B两组 ,A组采用筋膜间翼点入路 ,B组采用筋膜下翼点入路 ,每组各 30例。结果 :采用筋膜间入路面神经额支保护率为 70 .0 % ,采用筋膜下分离技术面神经额支保护率为 96 .7%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与筋膜间分离技术比较 ,翼点入路中采用颞肌筋膜下分离技术能更有效地保护面神经额支  相似文献   
69.
成人髂骨钉钉道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中国成人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骨锚固通道各参数进行影像学测量,探讨髂骨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名中国成人进行髂骨三维重建,在斜侧位图像上测量双侧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连线全长及此连线与坐骨切迹上顶点的距离,在沿该连线截面图像上测量双侧钉道通路中髂骨两个狭窄点松质骨与皮质骨的厚度、髂后上棘至第二狭窄点的长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参数均值的95%置信区间: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为(140.6±1.1)mm,髂后上棘咬除深度男性为(16.9±0.6)mm、女性为(15.9±0.8)mm,过第二狭窄点长度男性为(67.1±0.6)mm、女性为(70.1±1.4)mm,坐骨切迹上顶点到髂后上棘-髂前下棘连线距离为(18.3±0.8)mm,第一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0±0.7)mm、女性为(9.0±0.8)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17.3±0.6)mm、女性为(15.7±0.7)mm,第二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8±0.7)mm、女性为(8.1±0.7)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22.7±0.3)mm、女性为(19.1±0.8)mm。各参数变异度较大,且除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及坐骨切迹到该通道高度外,其余各参数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髂骨由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存在一个直线骨性钉道通路,且该钉道通路中有两个狭窄点,对髂骨钉起锚固作用,通过两个狭窄点的髂骨钉可保证进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7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liac flap straddled donor area to primary repair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Methods Through the anatomical study about iliac flap, the new oper-ation method about iliac flap was designed, which straddled donor area and used one blood vessel stem (deep iliae circumflex artery) and two branch blood vessel(deep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and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compounding in series) for blood supply. Blood supply area of the analogical operation was stud-ied by irrigating fresh cadaver with Indian ink.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20 males, 12 females, 17-68 years old, average 36 years old) were repaired by this method, and the hemo-dynamics was studi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Results It was feasible to connect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with the branch of deep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Indian ink irrigating fresh cadaver simulate operation showed that area scope dyed by Indian ink: in ilium, Indian ink was found in the bone which was (15.8±3.2) cm away from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In skin flap, Indian ink was found (8.6±2.4) cm superi-or, (5.4±2.6) cm inferior, (5.8±2.6) cm internal and (24.6±5.8) cm external from the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showed that the peripheral blood flow of skin flap increased as time passed, the increase speed began to tardy at the third day, then ingress the platform stage. Thirty-two cases were all succeed with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perfect shape. Thirty-one cases got completely bone healing; bone healing time ranged from 9 to 19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2 months. One case turned to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had to suffer operation again, the bone healing time was 22 months. Conclusion As the ili-ae flap straddled donor area has sufficient blood supply, it can repair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in one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