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80篇
  免费   1789篇
  国内免费   1191篇
耳鼻咽喉   274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113篇
基础医学   2275篇
口腔科学   635篇
临床医学   4732篇
内科学   2383篇
皮肤病学   150篇
神经病学   2110篇
特种医学   15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5909篇
综合类   10457篇
预防医学   2394篇
眼科学   254篇
药学   4014篇
  76篇
中国医学   3555篇
肿瘤学   1115篇
  2024年   268篇
  2023年   970篇
  2022年   823篇
  2021年   1072篇
  2020年   1105篇
  2019年   1082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846篇
  2016年   998篇
  2015年   1216篇
  2014年   1857篇
  2013年   1770篇
  2012年   2269篇
  2011年   2428篇
  2010年   2198篇
  2009年   2147篇
  2008年   2516篇
  2007年   2344篇
  2006年   2147篇
  2005年   2362篇
  2004年   1787篇
  2003年   1782篇
  2002年   1284篇
  2001年   1110篇
  2000年   868篇
  1999年   662篇
  1998年   619篇
  1997年   519篇
  1996年   531篇
  1995年   520篇
  1994年   365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244篇
  1991年   210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①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作用。②方法 将 82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2例 ,给予盐酸丁咯地尔 2 5 0mL静滴 ,每日 1次 ;对照组 4 0例 ,给予维脑路通0 .5g、胞二磷胆碱 0 .5 g静滴 ,每日 1次 ,均治疗 7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③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A)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t=3.96 0 ,P <0 .0 1 ;t=2 .0 92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和血浆黏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显著性 (t=2 .74 6~ 2 .95 1 ,P <0 .0 1 ) ;V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BA)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PI)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显著性 (t=2 .732~ 5 .1 0 4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I明显低于治疗前 ,VA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显著性 (t=2 .1 6 8~ 2 .732 ,P <0 .0 5 ) ;全血高切、低切黏度、BA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t=0 .346~ 2 .0 0 8,P >0 .0 5 )。④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其疗效明显优于维脑路通加胞二磷胆碱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通过对胃癌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与物理疗法(热按摩膀胱区),二者相结合更好地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现将我科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住院的10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n=50)。将2000年10月至2002年4月100例胃癌术后发生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n=50),预防组和治疗组均采用健康指导与热按摩膀胱区的方法,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的促进排尿方法,观察患者排尿情况。结果:对于我们选择观察的胃癌患者,预防组在停止留置尿管后1-4h全部顺利排尿,而对照组大于术后4h未排尿者为26例。对我们所选的尿潴留病人,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实践证明健康指导与热按摩相结合预防术后尿潴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寰枢椎骨折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7例无神经症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行牵引后,再行头颈胸石膏或颈托外固定,其中1例枢椎椎体骨折患者仅行颈托外固定。结果随访3-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枕颈部痛均消失,颈椎活动范围轻度减小。结论对无神经症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进行选择性非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2月-2005年2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26例,平均随访2年半(30个月).观察术前、术后、随访时的背痛、腿痛、发热、盗汗、病灶情况、窦道愈合、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等.影像学观察包括:病变节段的后凸、椎间高度、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系统姿态保持等.结果 术后1年临床症状消失,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恢复、保持并全部骨性愈合.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恢复并保持腰椎前中柱高度、早期下地活动等,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二维(2D)及三维(3D)重建,分析其CT、2D及3D征象。结果:寰枢椎骨折23例,其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椎体6例,椎弓5例,齿状交7例;寰枢关节脱住9例。CT结合2D及3D重建确诊病例中,依据X线正确诊断仅23例,准确率为71.9%。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是安全准确诊断寰枢推骨折及脱位并确定其类型的较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王少鸿 《山东医药》2007,47(7):75-76
2001年10月~2005年9月,我们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2例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9~65岁,平均52.3岁。其中30例伴有头痛,28例伴有水平性震颤,19例不敢睁眼、转颈或抬头。患者均无高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Halo架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6例,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4例.本组均采用枕颌牵引及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10个月,6例病人均获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所有患者均寰枢椎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2例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标准,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结论 枢椎齿状突骨折可以通过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尤其对Anderson-D'AlonzoⅢ型患者是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术式的改进已有一些报道,如:椎板切除自体棘突造盖术[1],椎板后移回植椎管扩大术[2],保留完整脊柱后部结构的椎管重建术[3].自2003年以来,笔者应用椎板可回植式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1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应用普通股骨髓腔扩大绞刀代替专用的椎间植骨器械,进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经验体会,评估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34例应用股骨髓腔绞刀进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无围手术期硬膜及神经根损伤,无伤感染和和植骨块松脱。随访5~6年,植骨全部于6~8个月愈合,无一例植骨塌陷。按Machnab标准评定:优21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12%。结论改良应用股骨髓腔扩大绞刀代替专用的椎间植骨器械,作椎间植骨床的准备,效果满意,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对单枚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建立以下力学模型:A组:双侧开窗+双枚融合器置入+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B组:单侧小关节切除+单枚融合器斜向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C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D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生物力学平台上测试各试验组在不同工况下的ROM值。结果A组的固定最稳固,各工况下ROM值最低。B组的前后抗弯ROM值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和旋转方向的稳定性较A组有所降低。与B组比较,D组的前后弯曲性能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方向的ROM低与B组。两组的抗旋转ROM值差异无显著性。C组的左右抗弯及抗旋转性能均差于B、D组。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是一种力学性能较为优良组合,可以替代单侧斜向融合器并同侧椎弓根钉棒技术用于下腰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