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0篇
综合类   460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5篇
  2篇
中国医学   18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针对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0—2005年收治的24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开放股骨复位后,用交锁髓内针进行固定,术后患者即行邻近关节功能活动锻炼。结果患者均在术后6~16周达到临床愈合,无一例发生弯针、断针及感染,95%以上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结论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固定效果稳定可靠,抗疲劳度好,患者能早期行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3种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7例胫骨骨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加压钢板(18例)、交锁髓内针(31例)、外固定架治疗(38例),随访1-4年,比较分析它们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3种方法中加压钢板出血最多(平均220ml),交锁髓内钉用时较多(平均110min),而外固定架组住院时间长(平均20d)。交锁髓内钉组术后并发症最少,且其优良率最高(94%),加压钢板组其次(84%),外固定架组效果稍差(82%)。结论3种固定方法,交锁髓内钉治疗效果最优,条件允许时应首选交锁髓内钉治疗。  相似文献   
103.
带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干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易掌握、固定可靠、抗扭转应力强、应力遮挡作用小、病人痛苦小、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 ,但操作不当 ,常可造成失误或引起并发症。自 1998~ 2 0 0 1年 ,我院应用胫骨带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干骨折 4 3例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04.
李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278-278
近几年我们使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9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98例,男89例,女9例,年龄18岁。50岁,平均年龄35.4岁。骨股干中上1/3骨折20例,占20%;中段骨折43例,占44%;下段35例,  相似文献   
105.
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涛  宫云昭 《医学综述》2008,14(18):2869-2870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带锁髓内钉组和加压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率、Johner-Wruh功能评价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率。结果术后随访7~45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患者骨性愈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及Johner-Wruh功能评价结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106.
戴友 《吉林医学》2008,(19):1663-166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顺行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逮:对2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干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针顺行固定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复查X光片均达到解剖或功能复位,4~7m达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85.7%达到伤前水平。结论: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及微创手术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促进局部的消肿,减轻股四头肌萎缩,防止膝关节僵硬和伸膝装置的粘连,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负重及行走功能。方法:术后6h至6~8周指导患者阶段性的进行股四头肌及膝关节的康复锻炼。结果:35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切口均按时良好愈合,平均3~4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达到正常范围。关节屈曲均大于90°,无疼痛、畸形。结论:术后患者康复锻炼越早越好,科学而有序的康复护理是促进伤口愈合、骨折早期愈合、恢复膝关节高能活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8.
长骨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近年来骨折治疗的概念与方法有显著改变 ,治愈率明显提高 ,但长骨骨不连仍是骨科医生面对的一个难题。全美每年5 60万例骨折病人中 ,5 %~ 10 %存在骨不连或延迟愈合[1] 。近年无论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明显进步 ,前者包括植骨术、内固定或外固定术 ;后者包括电刺激、骨诱导治疗、局部自体骨髓移植或注射金葡液等。现综述如下 :1 植骨术自体松质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正确固定是治疗骨不连的传统方法。近年这种观点有所改变 ,因为它有并发症[2 ] ,且临床上已有多种疗效明显的供选择的方法 ,但许多西方医生仍认为它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手段 ,…  相似文献   
109.
髓内针治疗长管状骨骨折被广泛采用,其效果肯定。近端逆行穿针法治疗肱骨骨折,由于肱骨头处有一外露针尾,影响肩关节功能。本组29例内固定时间平均5.6月,去除内固定时肩关节功能受损100%,经3月左右功能锻炼,9例恢复、20例仍有不同程度受限,其中10例发展为肩周炎,1例为肩关节强直。本文从进针位置、针尾长度及拔针时间进行分析,强调术中出针点尽可能在大结节外上缘,提出从骨折远段逆行进针的观点;针尾长度直接影响肩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应限制在1cm以内;骨折临床愈合后,立即拔除内固定,小夹板保护下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0.
扩髓与非扩髓型股骨髓内针术后免疫因子释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DQ  Lu Y  Wang M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41-745
目的通过检测部分免疫介质的释放水平,探讨在应用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股骨干闭合骨折患者59例,男55例,女4例,平均年龄32.1岁,按伤情分为轻伤组(n=43)和中度伤组(n=16),采取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轻伤组扩髓23例、非扩髓23例,中度伤组扩髓7例、非扩髓6例,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1、24、48 h通过ELISA法检测患者血中TNF、IL-6、IL-8、IL-10的水平,通过蛋白分析测定CRP的水平;同时选取2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轻、中度创伤患者术后各炎症指标均较术前有所上升;IL-6、IL-8、IL-10在术后1 h呈上升趋势,术后24 h达到高峰,术后48 h 三种因子水平均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TNF、CRP术后1 h仍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在术后24 h均出现明显上升,到术后48 h再次回落;轻伤与中度伤组不同时段的免疫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伤情患者扩髓后各免疫指标均高于非扩髓者,但除中度伤组中IL-10在术后24 h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47)外,其它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例患者术后出现SIRS,观察发现与非SIRS患者相比各项免疫指标并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轻、中度创伤患者,髓内针会造成机体免疫介质再次大量释放,但经机体免疫调节后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同方式髓内针固定对术后早期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以IL-10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因子很可能随着伤情的加重在应用髓内针,尤其是扩髓型髓内针时出现短期内大量释放,从而加重机体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