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7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33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361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401篇
预防医学   49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6篇
  5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振动反应成像的特点。方法:分别对妊娠早、中、晚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肺炎进行振动反应成像检查,观察各疾病种类、不同时期能量最大值、呼吸曲线观察、动态图像观察、动态图像发生发展、双肺出现同步性、MEF观察、QLD值评价、双肺罗音检测、EVP左右肺呼吸曲线同步性及振幅高度观察指标,后8项指标进行赋分检测、统计。结果:妊娠早、中、晚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组、急性肺炎组9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肺炎在妊娠期振动反应成像各具特点,各疾病特点在妊娠不同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11-312
探讨84例老年肺炎患者经振动排痰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体会。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医院接收的老年肺炎患者共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42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对老年患者采取一些相应的体位护理方法,观察组42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老年患者进行振动排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4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治愈率为23.81%,好转率为64.29%,痊愈率和好转率比对照组显著高,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老年肺炎患者采取振动排痰进行治疗,同时正确分析和诊断肺炎致病菌和有关的临床指标,选取恰当的抗生素,以及正确的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缓患者呼吸道疼痛,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计算机声音分析技术比较研究哮喘患者发作时和治疗后的呼吸音变化。方法:对30例实验组患者在发病时和治疗完成后的呼吸音进行分析。另有12名呼吸系统正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做比较分析。分别记录声音的振动模式,并且分别对左、右肺的呼吸音进行记录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哮喘发作时左、右肺的呼吸音振动能量峰(VEPs)具有不同步性。正常个体左、右肺VEPs几乎同步,呼气VEPs间隔(0.007±0.013)s,哮喘病患者间隔为(0.15±0.10)s,治疗后间隔可改善为(0.05±0.05)s。相比于正常个体,哮喘患者左、右肺的不同步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哮喘发作时左、右肺VEPs不同步性明显增加,经临床治疗后不同步性显著减少,因此对患者的呼吸音进行分析,可以用于哮喘病的临床诊查及疗效判断,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4.
郝鹏  徐刚  赵澎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0):165-168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疾病,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严重负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挑战.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力下降、痉挛、平衡和步态异常等.全身振动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因对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要求低,治疗后不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物理医学/神经康复等领域.但是否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仍存在争议.探讨其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电生理表现主要为肌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1],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有效的咳嗽是气道清除分泌物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他手段如松动痰液、稀释痰液等,都需要通过咳嗽来实现分泌物的排出。通常,可以将咳嗽分为刺激、吸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物理振动疗法对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肺功能与心肺运动耐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辅以物理振动疗法,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肺功能指标(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心肺运动耐力参数(最大功率、无氧阈值、最大公斤耗氧量、氧脉搏),比较组间和治疗前后差异。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参数及其改变程度有明显改善,FVC、FEV1明显增加,干预组增加程度更大,治疗后组间比较干预组参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心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参数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干预组各参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增加程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干预组患者心肺运动耐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均有并发症发生,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辅以物理振动疗法可使患者肺功能与心肺运动耐力明显改善,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在预防普外科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普外科96例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振动排痰组(振动组)和人工扣背法排痰组(对照组)各48例。振动组患者应用TC-818型振动排痰机排痰,对照组患者应用人工扣背法排痰。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排痰量。结果:振动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10.42%,排痰量为25.91ml;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29.16%,对照组患者排痰量为17.64ml。结论:振动排痰可增加排痰量,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增加患者舒适度,从而有效预防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同时可减轻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在普外科术后护理中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49.
2010年3~12月,我们对60例肺部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采用振动排痰仪促进排痰,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56~91岁,平均69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9例,哮喘伴感染12例,支气管扩张11例,阻塞性肺气肿8例。共同症状及特点:神志清楚,均伴有肺部感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不同程度的气喘、呼吸困难,听诊有大量的干湿罗音,X线或CT提示一侧肺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患侧手最大握力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后,治疗组1比对照组在FMA(44.38±15.29)、WMFT(43.88±14.50)、患侧手的最大握力(21.50±11.68)及MAS(1.00±1.02)有显著改善,此外治疗组2比另外两组在FMA(48.92±13.60)、WMFT(52.92±13.74)、相关手的最大握力(32.80±10.61)及MAS(0.62±0.65)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单独运用上肢功能训练或振动训练,在上肢功能、痉挛及最大握力的改善方面有更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