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35篇
  免费   6601篇
  国内免费   7095篇
耳鼻咽喉   979篇
儿科学   1352篇
妇产科学   1280篇
基础医学   5910篇
口腔科学   3765篇
临床医学   18229篇
内科学   9913篇
皮肤病学   1913篇
神经病学   2091篇
特种医学   33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6502篇
综合类   31437篇
预防医学   10036篇
眼科学   1128篇
药学   19638篇
  178篇
中国医学   8545篇
肿瘤学   5130篇
  2024年   736篇
  2023年   2587篇
  2022年   2418篇
  2021年   3068篇
  2020年   3079篇
  2019年   3023篇
  2018年   1604篇
  2017年   2535篇
  2016年   3161篇
  2015年   3636篇
  2014年   5247篇
  2013年   5309篇
  2012年   7204篇
  2011年   7772篇
  2010年   7340篇
  2009年   7451篇
  2008年   7913篇
  2007年   7125篇
  2006年   7106篇
  2005年   6891篇
  2004年   5455篇
  2003年   4523篇
  2002年   3750篇
  2001年   3679篇
  2000年   2669篇
  1999年   2316篇
  1998年   1915篇
  1997年   1886篇
  1996年   1727篇
  1995年   1725篇
  1994年   1580篇
  1993年   898篇
  1992年   1072篇
  1991年   894篇
  1990年   770篇
  1989年   626篇
  1988年   279篇
  1987年   215篇
  1986年   138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既往方案在目前微生物药敏下的预防效果。方法: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探讨。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为考察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目标菌群,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位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占一个给药间期的百分比(fT>MIC)为PK/PD靶指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既往方案对抗目标菌群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90%为标准探讨给药策略及预防效果。结果:对于成人(体质量以60 kg计),头孢唑林仅“1 g,q 2 h”“2 g,q 4 h”“3 g,q 4 h”和“术前1 g;术中0.5 g,q 2 h”的方案,头孢噻吩仅“2 g,q 3 h”和“术前2 g;术中1 g,q 3 h”的方案对各目标菌群的CFR≥90%,两者其他的既往方案均无法达到CFR≥90%标准。结论: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CFR≥90%),以确保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2.
我刊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上线。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订阅,或通过搜索微信订阅号名称“中华内科杂志”或微信号“zhnkzz”进行关注。微信平台提供的内容包括:期刊预告、当期内容、往期内容、杂志检索、微病例、微学院、微会议、会员社区等。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相关微小RNA-1266-5p(miR-1266-5p)与AF相关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基编码基因SCNA5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构建含有预测结合位点3'非翻译区(3'UTR)序列的靶基因,将其与阴性对照质粒以及miRNA共转染入人胚肾HEK293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一组(pc DNA3. 1-SCN5A 3'UTR改建质粒+miR-1266)和实验二组(pc DNA3. 1-SCN5A WT质粒,不含3'UTR端+miR-1266),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钠通道蛋白SCN5A mRNA和Nav1. 5蛋白表达变化,免疫荧光实验观察SCN5A Nav1. 5蛋白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一组SCN5A mRNA表达分别下调49. 4%和46.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557±0. 016 vs 1. 101±0. 132和1. 031±0. 020,P 0. 05),而实验二组SCN5A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 0. 05);实验一组SCN5A Nav1. 5蛋白表达下降,而实验二组SCN5A Nav1. 5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的SCN5A Nav1. 5蛋白分布都无显著变化。结论 SCN5A可能是miR-1266的直接靶基因,miR-1266可能通过负性调控SCN5A表达参与AF电重构。  相似文献   
64.
自“缬沙坦事件”之后,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药物中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和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监管指南的完善历程。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作为一类高反应活性的基因毒性杂质,主要来源于药物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以及药物在储存或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氧化或还原等反应。所有的动物实验表明,N-亚硝胺类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理论上,所有药物都存在N-亚硝胺类杂质或被N-亚硝胺类杂质污染的风险,由于该类化合物在药物中常以痕量形式存在,在分析检测过程中药物基质干扰大,因此建立便捷、高效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5.
66.
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第5届分娩性臂丛损伤暨周围神经新进展"将于2020年3月20日—23日在上海举行。内容:分娩性臂丛损伤的神经和功能重建、周围神经损伤临床和科研进展、成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等,将行分娩性臂丛损伤手术示教。学习班将授予Ⅰ类学分10分。欢迎全国同道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对脾胃虚弱症型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环氧化酶(COX-1、COX-2)及前列腺素E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按年龄组、性别、溃疡类型1∶1匹配后,随机分配于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4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思密达治疗,试验组使用思密达协同四君子汤,分别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肠道微生态变化、环氧化酶及前列腺素E2水平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阳性与阴性杆菌数减少,阳性球菌数增多,且阳性球菌与阴性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阳性、阴性杆菌与阴性球菌均显著减少(P<0.05);2组的COX-1、COX-2、PGE2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且中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思密达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症型消化性溃疡可有效调节其胃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对胃黏膜的覆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检测人绒癌细胞株Be Wo合体化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生存素(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滋养细胞合体化后增殖性的变化,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尤其是耐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利用毛喉素(forskolin)诱导Be Wo细胞株融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促融素(Syncytin)在forskolin作用不同时间的Be Wo细胞株中的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PCNA、Survivin蛋白在forskolin作用不同时间的Be Wo细胞株中的表达;应用噻唑蓝比色分析实验(MTT)法检测forskolin作用不同时间的绒癌细胞株Be Wo的增殖能力。结果:1forskolin作用后的Be Wo细胞株Syncytin基因的表达增强,且随着forskolin作用时间的延长,Syncytin的表达更强,于48 h达到高峰。2forskolin作用后的Be Wo细胞株PCNA、Survivin蛋白的表达降低。3forskolin作用后的Be Wo细胞株的增殖能力下降,且不同作用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rskolin作用的时间越长,Be Wo细胞株增殖能力下降越明显。结论:人绒癌细胞株Be Wo合体化后PCNA、Survivin蛋白的表达降低,说明人绒癌细胞株Be Wo合体化后增殖性降低,推测诱导滋养细胞合体化可能对临床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0.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国内迅速播散,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极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党中央和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亲自决策,亲自指挥,要求对疫情依法科学有序联防联控,全国上下,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积极投入到这场战"疫"之中。该病传染性极强,重症患者较多,死亡患者剧增,早诊断是关键。核酸检测属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是早诊之金标准,直接影响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整体实施。采取核酸检测和影像学肺炎检查相结合、中西医救治并重的综合防控措施,终于促使湖北及武汉疫情达到了可控状态,其他省市疫情取得了个体化战果。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是患者临床治愈标准的主要部分,只有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出院,继续进行为期2周的出院后康复隔离观察,但有些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即所谓的"复阳"现象。本文从理论、文献、临床的多维度对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复阳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对复阳的可能原因及是否具有传染性提出来客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