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131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152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62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8篇
  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31.
目的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和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珠海市口腔医院412名患者,共779颗上颌第一前磨牙,728颗上颌第二前磨牙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分析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及根管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双侧对称性、根管分叉位置等。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1.8%,上颌第二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0.3%,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显著高于上颌第二前磨牙(X^2=8.304,P=0.004)。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对称率为27.3%,上颌第二前磨牙无对称三根管结构出现。上颌前磨牙解剖形态可为单根、双牙根或三牙根,其内部根管形态复杂,存在七种Vertucci根管类型,上颌第一前磨牙以VertucciⅣ型为主,上颌第二前磨牙则以VertucciⅠ型常见。三根管上颌前磨牙的根管分叉位置多见于根中或根上1/3,16颗三根管上颌前磨牙都具有三个独立的根尖孔。结论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复杂多变,CBCT对发现变异和额外根管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2.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器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技术和新器械的不断涌现,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一些经桡动脉途径PCI新技术和器械使用进展。1经桡动脉途径PCI导引导管的选择及应用选择理想的导引导管是经桡动脉途径PCI成功的关键,获得良好同轴性和支撑力是选择导引导管的首要条件。既往经股动脉途径PCI使用的导引导管应用于桡动脉途径时,支撑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研究证实,Judkins导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比经股动脉途径支撑力降低约60%,而长头(long-tip)导引导管(EBU、XB等)支撑力降低只有8%[1]。Ikari-L型导引导管特有的第1弯曲…  相似文献   
33.
背景: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可评估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高低,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指导分叉病变部位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目的: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结果,优化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纳入13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患者,于支架置入前进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7 d后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若CYP2C19基因分型为*1/*1的作为合格组,支架置入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若CYP2C19基因分型为*2/*2、*2/*3、*3/*3的作为不合格组,再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剂量组,支架置入后即保持氯吡格雷75 mg/d治疗不变,另一组为大剂量组,即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为150 mg/d长期服用。随访9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4例中,合格组6例(7.9%)、常规剂量组6例(17.7%)、大剂量组2例(7.7%),合格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提示CYP2C19基因分型有较好预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大剂量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剂量组(P<0.05),说明在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下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能明显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剂量组发生率与合格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优化氯吡格雷剂量可达到与合格组相同的临床效果。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4.
张燕  王星  齐鲁 《新疆医学》2015,45(1):64-66
由于龋病致使许多下颌磨牙牙冠缺损至龈缘或龈下,下颌磨牙的严重缺损往往伴有根分叉病变或龋坏至髓底等,会造成髓底薄弱甚至穿通,但患牙的根部牙体组织却相对健康和完整[1-2]。对小范围的髓室底穿孔或根分叉病变较小的磨牙,常采用垫底或牙周治疗的方法,但对于较大髓室底穿孔及根分叉病变较严重的磨牙,垫底及牙周治疗的效果不佳,常采用拔除患牙的治疗方法,致使牙齿缺失[3]。分根术可改变并暴露患牙的根分叉部位,可充分清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小外径球囊与经典保护导丝,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效果。方法比较30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观察分支血流情况;B组(15例)完成主支内球囊扩张后,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开口附近,于主支支架扩张同时低压力扩张分支球囊,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开口血流情况。通过两组间分支血流相应评分,比较分支开口保护情况。结果A组有3例分支闭塞,7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0例血流改善,总计分17分。B组有0例分支闭塞,1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9例血流改善,总计分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球囊保护分支血管,较经典导丝保护后的分支血流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后续处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36.
37.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生长较为缓慢,发病率约为0.012%,无年龄差异,大多数为良性,但有2%~9%会发生恶变,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家族史患者约占10%。  相似文献   
38.
周金花 《家庭用药》2014,(10):76-76
颈动脉为什么长“斑” 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它供给大脑组织85%的血液。高血压、动脉硬化可损伤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又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进而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  相似文献   
39.
张雨虹  贺铿  袁国军 《江西医药》2014,(12):1377-1381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最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18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J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