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0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人体颞下颌关节盘在拉伸压缩状态下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机械应力导致关节盘破坏的有关机理。方法:E和扫描民镜观察关节盘不同应为水平(2%、3%、4%、6%)拉伸试件及不同时间(150s,3h)围限压缩试件变化。结果:关节盘在2-4%应变下结构正常,6%就变产生中,后带局部胶原原纤维横向拉伸剪切破坏。150s压缩,盘表面波纹尚存:3h压缩,蛋白多糖在量丢失,胶我暴露,胶原--蛋白多多状支架受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利用MRI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按关节镜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将患者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每组包括30例单侧手术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读片记录2组患者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错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错组患者与暂时错组相比,关节盘变形程度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均显严重。结论:通过术前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可以初步预计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能否及时恢复,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3.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颞颌关节常见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咬合因素有关犤1犦。该综合征分为三类:①咀嚼肌功能紊乱;②结构紊乱;③器质性改变,即X线证实有关节骨质改变及(或)关节盘穿孔犤2犦。关节器质性改变是其晚期病变犤3犦。临床上X线证实有器质性改变的病例比较多见,但关节骨质改变与关节盘穿孔之间关系如何,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215例(286侧)TM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关节骨质改变与关节盘穿孔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材料选取我院1998年9月~2000年…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48只用弹力丝牵拉关节盘前移,建立关节盘前移模型,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12只,12只空白对照组同期处死,取出颞下颌关节标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筛选,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和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组内髁突软骨中VGEF-C的表达与分布.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每组样本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在基因水平上VEGF-C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早期VEGF-C表达减少,第2周时降至最低水平,差异显著(P<0.05);第8周时,VEGF-C表达有所增加.镜下观察可见VEGF-C在髁突软骨增殖层、肥大层及钙化软骨层中均有表达,1周组阳性表达主要见于增殖深层和肥大层,钙化软骨层也有弱阳性表达.2周组和4周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肥大层,且在钙化软骨层中表达逐渐增强.8周组肥大层有阳性表达,钙化软骨层未见明显阳性表达,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盘前移位后早期髁突软骨VEGF-C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有所下降,而在后期升高,可能参与关节盘移位后髁突软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后骨折类型与关节盘位移情况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确诊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患者74例74侧,进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关节盘移位情况,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骨折类型与关节盘移位的关系。结果 74例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病例中,26例A型骨折中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较多(57.69%);24例B型骨折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较多(62.5%);24例C型骨折中正常髁盘关系较多(50%)。不同骨折分型与髁盘关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5,P=0.000)。结论下颌骨髁状突发生矢状骨折后,大部分病例中的关节盘出现相应位移,位移情况则与矢状骨折类型相关。关节盘移位以前移位为主,受伤程度越大越容易发生不可复性前移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保守序列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90例,年龄16 ~ 85岁.第1组200名,采用保守序列治疗方法,即关节上腔单针灌洗+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理疗+手法复位+口腔操,第2组100名,采用单纯透明质酸钠凝胶关节上腔注射法.利用MMO(最大张口度,mm)及VAS(视觉类比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张口度及颞下颌关节疼痛值的变化.结果:第1组总有效率95.5%(191/200),治疗前MMO为(22.90±3.18)、VAS为(5.81±0.32);治疗后3个月MMO为(37.05±4.43)、VAS为(1.29±0.19);治疗后6个月MMO为(36.29±4.08)、VAS为(1.37±0.22);治疗后12个月MMO为(35.76±3.87)、VAS为(1.52±0.28).第2组总有效率78%(78/100),治疗前MMO为(23.12±4.02)、VAS为(6.11±0.67);治疗后3个月MMO为(36.11±4.02)、VAS为(1.89±0.21);治疗后6个月MMO为(35.49±3.78)、VAS为(2.21±0.32);治疗后12个月MMO为(31.53±4.87)、VAS为(3.88±0.51).2组逐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守序列治疗方法对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无论近期还是远期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对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3种细胞骨架蛋白改建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传代至第2代,分别于常氧21%O2及低氧8%O2、4%O2、2%O2下培养。甲苯胺蓝、天狼星红及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细胞显型的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包括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氧体积分数下关节盘细胞仍然具有成纤维特性,3种细胞骨架蛋白有规律地排列。4%O2时,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荧光强度最低(P<0.05);2%O2时,微管蛋白荧光强度最高(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肌动蛋白mRNA表达,21%O2组最高,而2%O2组和4%O2组最低(P<0.05);微管蛋白mRNA表达在2%O2组最高,8%O2组最低(P<0.05);波形蛋白mRNA表达,在4%O2组最低,21%O2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细胞骨架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改建,2%O2可能是适合颞下颌关节盘细胞扩增的最佳氧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在牙尖交错位和最大张口位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翼外肌对关节盘的生物力学影响及两牙合 位之间的差异。 方法 对已经建立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数字化仿真模型,在不同牙合 位时进行翼外肌加载,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 最大张口位时,关节盘应力集中区较牙尖交错位时向前外侧移动,集中于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盘后带之间存在明显位移差,形成位移撕裂带,而在牙尖交错位时则无类似位移差现象。 结论 在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最大张口位时翼外肌可导致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的应力集中,在关节盘中间带形成位移撕裂带,导致此区域变薄、穿孔甚至撕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24例(30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改良切口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进行治疗, 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开口度的变化及MRI影像学表现,采用SPSS17.0软件包中的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前平均开口度为(23.63±3.31)mm(17~29 mm),治疗后平均开口度为(38.00±2.30)mm(32~42 mm),治疗后开口度≥35 mm 的患者占 87.5%(21/24);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术前为29.76±23.35(0~80),术后6个月为3.71±7.91(0~50),术后6个月的开口度及VAS值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MRI影像学评价有效率达96.67%(29/30侧),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能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在复位关节盘的前提下,显著改善开口度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镜治疗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别采用颞颌关节镜进行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关节上腔粘连松解灌洗、单纯关节上腔灌洗等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疼痛程度、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的改变,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灌洗治疗后患者张口度、侧向运动度和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和粘连松解灌洗组治疗后疼痛减少值、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增加值明显高于单纯灌洗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在张口度增加值及疼痛减少值的改变优于粘连松解灌洗组。结论:关节上腔灌洗可以作为颞颌关节内紊乱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针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颞颌关节镜下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治疗则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