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9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68篇
口腔科学   108篇
临床医学   290篇
内科学   1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538篇
预防医学   401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244篇
  2篇
中国医学   165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规则化位移场的弹性减影成像方法,探讨其在消融损伤成像监控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进行有限元仿真和离体实验研究,对压缩量不同情况下的位移场进行规整化和减影处理,处理后的位移场在深度方向进行微分获得弹性减影图像。结果仿真和离体实验数据显示,在消融治疗中,基于规则化位移场的弹性减影成像在压缩量变化的情况下,可获得效果较好的弹性图像,比传统弹性成像更好地反映了损伤区域的情况。结论基于规则化位移场的弹性减影成像方法实现压缩量不同情况下的弹性减影成像,优于传统弹性成像方法,可以用于消融治疗的损伤监控。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评估绝经后女性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6例绝经后女性患者的腰椎1~4椎体(共计224个椎体),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和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得出每个椎体信号下降指数和骨密度值,按照骨密度T分数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分析三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差异,探讨不同骨密度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56例患者224个椎体按照T分数进行分组,骨量正常组68个,骨量减少组72个,骨质疏松组84个,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中位数分别是60.57%(67.86%~45.34%),58.22%(69.29%~49.49%),56.80%(67.52%~36.00%),骨质疏松组同正常组、骨量减少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骨量减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定椎体下降指数可以反映椎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对骨质疏松做出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谢锐君  汤庆  梁朋  常青 《海南医学》2015,(4):498-50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组织二尖瓣瓣环位移(Tissue mitral annular displacement, TMAD)技术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3例(病例组),7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简易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Qlab9.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瓣环4个位点收缩期向心尖方向的最大位移TMAD、二尖瓣瓣环连线中点最大位移(TMADMidpt)及其占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的百分比(TMAD Midpt%)的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并与LVEF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TMAD、TMADMidpt、TMAD Midp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与TMAD、TMADMidpt、TMAD Midpt%有相关性(对照组:r=0.643、0.663、0.707;病例组:r=0.620、0.634、0.663;P均<0.001)。结论 TMAD指标可较敏感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STI技术测定二尖瓣瓣环位移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功能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边界约束后,进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咬合力(132 N)加载.结果:建立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3种不同固定方式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术前下颌骨及矢状骨劈开后咬合力加载的应力及位移生物力学特点.结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最均匀,劈开处位移最小,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固定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钠尿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高压封堵术后的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房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成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术后静脉点滴rhBNP患者为处理组(30例),未应用的为对照组(26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8 h及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six 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术后48 h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及ET水平术后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6MW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48 h和术后6个月处理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及ET水平(P<0.01),显著增加6MWD(P<0.01)。结论:封堵术后静脉点滴rhBNP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及ET水平,增加6MWD。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测量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患者36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主肺动脉内径(MPA)、右心房左右径(RA)、右心室前后径(R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TMAD技术测量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室间隔处及二者连线中点处相对于右室心尖部的收缩期峰值位移(T1、T2、Tm),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例组T1、Tm明显低于对照组[T1(19.1±4.8)mm比(22.4±3.0)mm;Tm(15.6±3.7)mm比(19.0±2.2)mm,P<0.05];T2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患者T1和Tm较正常人减低,TMAD技术或可用于定量评价ASD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其警戒时间、安全距离.方法 术后24h内,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30例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 cm处(模拟密切接触者)受照剂量率,并根据公式计算各人群各距离受照有效剂量、警戒时间及安全距离.结果 与患者同床成人、同事、同住未成人及孕妇、同住成人的警戒时间分别为108、78、55、0d.相对应者安全距离及此距离的有效剂量分别为:60 cm和(3.22±1.97) mSv、140 cm和(0.516 ±0.225) mSv、120 cm和(0.612±0.306) mSv、100 cm和(0.938±0.509) mSv.结论 3.5个月内各人群与术后患者接触则需采取时间、距离等防护措施;3.5个月之后不必采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9.
郑辉  李秋娥  陈安琪  邓楷煜  廖海  任瑶瑶  周嘉裕  谭睿 《中草药》2019,50(22):5563-5570
目的 评价以ITS2和matK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峨眉山区唇形科药用植物的鉴定效果。方法 从峨眉山区采集23种唇形科药用植物样本,提取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从Genbank上分别下载54与51条唇形科植物的ITS2及matK序列;使用MEGA 5.0软件计算全部序列的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及序列变异位点,构建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进化树,最后开展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 峨眉山唇形科药用植物的ITS2序列长度为190~237 bp,GC含量为53%~73%,具有较为明显的barcoding gap,对唇形科植物的识别率为94%,而matK序列的barcoding gap不显著,有明显重叠现象,对唇形科植物的识别率为96%。结论 ITS2从种水平上对唇形科植物有更好的鉴定能力,但matK序列对唇形科植物的识别率更高,因此,以ITS2为主,matK序列为辅的鉴定方法能够对唇形科药用植物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准确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峨眉山区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爱你,并不意味着要全部付出,我,我的思想,我的空间,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