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06篇
  免费   1274篇
  国内免费   561篇
耳鼻咽喉   190篇
儿科学   225篇
妇产科学   153篇
基础医学   485篇
口腔科学   409篇
临床医学   3131篇
内科学   2376篇
皮肤病学   213篇
神经病学   513篇
特种医学   4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1953篇
综合类   8472篇
预防医学   1413篇
眼科学   266篇
药学   4945篇
  47篇
中国医学   10521篇
肿瘤学   750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503篇
  2015年   703篇
  2014年   1919篇
  2013年   1613篇
  2012年   2660篇
  2011年   2565篇
  2010年   2168篇
  2009年   2124篇
  2008年   2819篇
  2007年   2227篇
  2006年   2147篇
  2005年   2301篇
  2004年   1530篇
  2003年   3264篇
  2002年   1897篇
  2001年   801篇
  2000年   679篇
  1999年   415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21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强骨胶囊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骨胶囊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二类新药,具有增加骨量、改善骨质量、维持骨微结构的完整程度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同时,强骨胶囊还具有止痛、抗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状态的作用.我们经动物实验发现强骨胶囊对颈椎病具有防治作用[1],为了进一步探讨强骨胶囊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自2004年8月~2005年3月,我们随机选择颈椎病患者5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急性脑血管病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中的作用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5例ACVD患者,并设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血清对照组(20例)及脑脊液对照组(1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于发病后第1、3、7、14d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结果:①三种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动态变化存在差异,脑出血和脑梗死组的峰值单间为发病后第3d,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为第1d。②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情恶化与否相关。③SAH组于发病后第1d、3d、7d脑脊液TNF-α值高于血清,14d时降至对照组水平并与血清无差异。结论:①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的动态观察,可为临床预测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情恶化与否提供依据。②发病早期的脑梗死患者若CT未能显示病灶时,血清TNF-α的明显升高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③SAH患者脑脊液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血清,进一步提示脑内神经组织可产生TNF-α。脑脊液中TNF-α的持续明显升高可能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④TNF-α参与了ACVD的炎性反应过程,早期抑制TNF产生及抗炎性反应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3.
小剂量白蛋白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剂量白蛋白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均应用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保持水电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白蛋白5g静脉滴注,2次/d,连续10d为1疗程,治疗后15d复查血流变,结果:治疗组控制脑梗死进展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白蛋白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44.
434例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与规律,以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手术廓清范围。方法:对434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并予淋巴结廓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2198组淋巴结,病理证实有癌细胞转移的749组。淋巴结转移率T1期为16.5%,T2期33.5%,T3期35.6%,T4期52.3%,T1期和T4期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叶肺癌上纵膈与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有30.6%转移,左下叶和右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有26.5%转移。结论:除T1期肺癌淋巴结转移仅限于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外,总体上,上叶肺癌以上纵膈淋巴结转移居多,而中、下叶肺癌则上、下纵膈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左上叶肺癌第5组淋巴结转移和中、下叶肺癌第7组淋巴结转移是上、下纵膈之间淋巴结扩大转移的信号。原发肺癌除T1期可仅行区域性上纵膈或下纵膈淋巴结清扫外,均应行系统性肺门和上下纵膈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 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系统回顾20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心脏损伤(198/2279)占8.7%;肾脏损伤(27/2279)占1.18%;肝脏损伤(18/2279)占0.79%;消化道损伤(12/2279)占0.53%;ARDS(6/2279)占0.26%。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旦发生并发症,其后果严重,死亡率高(本组为1.5%)。小剂量皮质激素的应用、间断输入新鲜血浆和能量合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对患的康复和并发症的预防均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46.
47.
狂犬病病毒(R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性病毒,由RV引发的狂犬病通常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RV通过周围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元进行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绝大多数狂犬病例CNS病理学表现为急性脑脊髓炎,常常没有显著的显微镜下改变,脑部可以轻度肿胀,脑膜和脑实质血管轻度充血并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这也是其他急性病毒性脑炎常见的共同表现。  相似文献   
48.
运动性月经失调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月经失调(Athletic menstrual cycle irregularities,简称AMI),是女性运动员因超负荷训练导致过度疲劳而出现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月经周期过长或过短(黄体功能不全)、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等。关于本病发生率,根据世界范围内的相关报道,20世纪60年代约为10%~15%,自70年代以来,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女性角逐激烈运动项目的增加,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清肝解毒胶囊治疗急性甲、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20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与开放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观察,试验病例为300例。结果:清肝解毒胶囊治疗急性甲、乙型肝炎的总有效率为87.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67%(P<0.05)。对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胀痛、身目俱黄、烦热口苦、脘闷腹胀、恶心纳呆、神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溏滞不爽或秘结等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总有效率为99.3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6.67%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疗效稳定。与降酶灵胶囊、乙肝解毒胶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肝解毒胶囊对急性甲、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证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使用安全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0.
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对女性免疫性不孕症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60例病人血清和宫颈粘液中的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IAEmAb)、抗卵巢抗体(AOVAb、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CGAb)进行检测,采用中药,维生素E、维生素C对所有抗体阳性者进行周期性治疗,2个周期为1疗程。结果:560例病人血清中共检测中各种抗体641例例次,宫颈粘液中共检出各抗体596例次。治疗1疗程,AsAb、AEmAb、AOVAb、AhCGAb在血清的转阴率分别为87.4%、85.4%、74.0%、86.5%,在宫颈粘液中的转阴率分别为93.7%、95.0%、87.0%,94.2%,在宫内颈粘液中的转阴率分别为90.1%、94.0%、94.7%、100.0%,抗体转阴后妊娠率高达58.2%,结论:中西医结合冲击治疗对免疫性不孕抗体转阴所需时间短,转阴率和转阴后妊娠率高,对AsAb、AEmAb、AOVAb与AhCGAb等所致的免疫性不孕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