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86篇
  免费   1250篇
  国内免费   48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93篇
妇产科学   181篇
基础医学   59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252篇
内科学   1716篇
皮肤病学   141篇
神经病学   312篇
特种医学   13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215篇
综合类   10092篇
预防医学   251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617篇
  64篇
中国医学   3607篇
肿瘤学   163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694篇
  2022年   677篇
  2021年   956篇
  2020年   1035篇
  2019年   936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906篇
  2016年   857篇
  2015年   1001篇
  2014年   2045篇
  2013年   1835篇
  2012年   2340篇
  2011年   2543篇
  2010年   2207篇
  2009年   2072篇
  2008年   2238篇
  2007年   2008篇
  2006年   1692篇
  2005年   1754篇
  2004年   1316篇
  2003年   1086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696篇
  2000年   478篇
  1999年   394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308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研究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各31例,单纯组予喉罩全麻,联合组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前(T0)、插喉罩时(T1)、切皮时(T2)、拔喉罩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两组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苏醒时躁动和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组内比较:联合组T3时MAP、HR均比T0时高;单纯组T2、T3时MAP、HR均比T0时高。组间比较:联合组T2、T3时MAP、HR均比单纯组低,且联合组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苏醒时躁动和术后嗜睡发生率各指标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少全麻用药量,保持循环系统稳定,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2.
23.
文题释义:跑:跑是双脚交替接触地面的周期性运动,但跑有一个双脚都离开地面的腾空期。幼儿在 1 岁多开始学习跑步,最初是走跑结合的移动方式,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善,下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到 2.5岁,幼儿跑步的腾空阶段明显;到 6岁,早期跑步的特点基本消失。 着地方式:指的是人体在跑步着地阶段足部接触地面的方式,一般分为3种方式:分别为足跟着地(fore foot strike),跟骨先接触地面;全足着地(mid foot strike),全脚掌着地,即足跟与前足同时接触地面;前足着地(rear foot strike):前足部首先接触地面。 背景:成年人跑步着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幼儿跑步的着地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探究幼儿在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的差异,为幼儿正确的跑步着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公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幼儿74名,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XTA录像解析系统同步采集幼儿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运用Anybody 5.2仿真建模软件计算下肢肌肉力量指标。试验前向受试者父母详细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 结果与结论:①3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高,足跟着地的比例最低,5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低,足跟着地的比例最高;前足着地者的蹬伸时间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P < 0.05);②着地时刻,踝屈曲角度足跟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全足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5);前足着地者髋内收-外展角度、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髋内-收外展的关节变化量及最大膝内收-外展角速度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踝屈伸最小值大于足跟着地者(P < 0.05),而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速度小于足跟着地者(P < 0.05);③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者的腓骨短肌、腓骨长肌、第三腓骨肌的肌力大于前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股中间肌、股外侧肌下束、股外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下束、股内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中束肌力均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④结果提示:在3-6岁阶段,幼儿多采用足跟或全足着地模式进行奔跑,以满足自己在跑步过程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前足着地方式的跑步模式;前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髋关节和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来维持人体运动中的稳定,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的小腿前侧和后侧的肌力,而前足着地动用更多的大腿前侧肌力。 ORCID: 0000-0002-8337-3931(赵盼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缩宫素马来酸麦角新碱对预防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产妇96例,采用缩宫素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6),接受缩宫素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50)。比较两组产妇治疗效果、产后不同时间出血量、宫底高度变化、子宫收缩情况,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00% vs 78.2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0.5 h、2h、4 h、24 h出血量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 d、5 d宫底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观察组产妇子宫收缩优良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43%)(P0.05)。治疗期间,两组产妇均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胸闷、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总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8%)(P0.05)。结论马来酸麦角新碱用于预防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可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复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探讨术中补钙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剖宫产宫围术期缩乏力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渭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围术期宫缩乏力产后大出血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推注,5min内给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给药时间超过10min,比较两组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统计两组干预后2h、24h出血情况及不同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最后统计两组女性性生活质量标准指标量表得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凝血功能中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2h及24h出血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1min及5min Apga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年时随访发现,观察组干预后FSFI评分各指标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剖宫产术中补钙联合地塞米松,能显著减少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并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患者术后性功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时的临床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ASO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与B组(42例,一般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缺血情况、恢复速度、并发症。结果:护理前两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升高,A组远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远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O行SIA治疗时应用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患侧缺血情况的改善,加快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郭学锋 《新中医》2020,52(23):98-101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结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体温变化、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骨科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64 例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 32 例予以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32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穴位电刺激。监测 2 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2 组 MMSE 评分以及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 2 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 组切皮后 30 min 体温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2 组切皮后 90 min 体温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切皮后 30 min(P<0.05);研究组切皮后 30 min、90 min 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 MMSE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同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 MMSE 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除血浆黏度之外,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穴位电刺激结合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控制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体温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