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胸背神经转位与腋神经缝接术及其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腋神经损伤,三角肌瘫痪引起的臂外展障碍,我们根据解剖学基础理论,提出了胸背神经转位与腋神经缝接的术式。在100侧尸体研究后,介绍了在四边孔前方缝接和四边孔后方缝接两种手术方案,并进行了1例临床实践,初步取得成功,随访2年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三角肌并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18例,均有肩部及臀部长期药物注射史,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结果:经4个月~2年随访,18例患者畸形消失,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三角肌并臀肌筋膜挛缩症是综合性因素所致,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术后早期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3.
殷群芳 《天津护理》2004,12(5):292-292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尤其是在产科是新生儿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如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容易造成注射性神经损伤。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对897例新生儿采用三角肌肌肉注射法给药,到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4.
上臂三角肌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部位之一,以往患者在接受疫苗及药物治疗时的注射姿势是站立,手臂自然下垂或嘱其手插在腰部的姿势。注射完药物拔针时,先用消毒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患者普遍反应针尖及针梗在注射部位引起刺痛,而且注射完药物后先拔针,再用消毒棉签按压针眼时,药物会随着针眼而流出一部分,这样就使患者的治疗药物及预防药物相对减少。皮下注射药物本来就剂量很小,要求精确,否则会影响疗效。对此,我们再次改进了注射姿势,既减轻了患者的注射部位的疼痛,又不至于使药物随拔针流出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病人在接受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后第2天至1周出现注射部位(三角肌)不同范围的皮肤发红,皮肤发热,有瘙痒感,个别有触痛及皮肤隆起,但无心慌、胸闷、荨麻疹等全身不适。现将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6.
肩关节运动时肌肉力臂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肩关节运动时各种肌肉的运动力臂大小及其变化,以揭示该类肌肉对肩关节不同方向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侧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测量三角肌的三个部分、肩袖诸肌在肩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过程中的肌腱位移,并根据位移和关节运动角度计算力臂值。结果:在上臂外展过程中,外展0°~30°时,冈上肌力臂变化最大;外展30°~120°时,力臂变化最大的为中部三角肌。在臂后伸或前屈过程中,力臂变化最大的分别为后部三角肌或前部三角肌。在臂内旋时,肩胛下肌的力臂值最大,而臂外旋时冈下肌/小圆肌的力臂值最大。结论: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功效较大,其次为中部三角肌;前部三角肌和中部三角肌分别在臂的前屈和后伸过程中有较大功效;在臂内外旋过程中,肩胛下肌和冈下肌/小圆肌功效较大。  相似文献   
27.
曾红 《山东医药》2010,50(36):114-114
患者女,40岁(某市某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因“反复头昏5d,加重伴视物成双、行走不稳3d”于2009年11月17日13:30收治入院。患者于2009年11月6日17:00时左右在本单位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批号:国药准字20090015),接种部位为左上肢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量为0.5ml(1支)。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有限切开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优势和不足,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2名,给予患者有限切开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方法医治,观察患者经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Neer功能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等,并加以总结。结果经随访记录,42名患者病死率为零,骨折全部于一期愈合,患者骨折处疼痛、肿胀等病症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较高,优良率较高,并发症概率较低。结论有限切开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较好,病情改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9.
患儿,男,2007年3月9日出生,足月顺产,体重2.8kg。出生24h内护士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经75%酒精消毒后,使用一次性目毁式注射器(安徽省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108,有效期200901)皮内注射卡介苗(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611a066-3,有效期2008.11.05)0.1ml。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三角肌挛缩症的远期疗效,录求最佳治疗时机.方法:随访36例49肩术后5年以上患者的畸形矫正,功能恢复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优良率85.7%,各年龄组优良率:3~7岁为96.1%,8~12岁为81.3%,12岁以上为57.1%,年龄愈大疗效愈差.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阻断病程的进展,提高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