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21篇
  免费   3821篇
  国内免费   1918篇
耳鼻咽喉   777篇
儿科学   1133篇
妇产科学   864篇
基础医学   6299篇
口腔科学   1193篇
临床医学   5042篇
内科学   8191篇
皮肤病学   2099篇
神经病学   3403篇
特种医学   13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3417篇
综合类   7852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5529篇
眼科学   804篇
药学   8627篇
  35篇
中国医学   2657篇
肿瘤学   223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648篇
  2022年   935篇
  2021年   1939篇
  2020年   1701篇
  2019年   1600篇
  2018年   1651篇
  2017年   1667篇
  2016年   1680篇
  2015年   1856篇
  2014年   3440篇
  2013年   3944篇
  2012年   3410篇
  2011年   3678篇
  2010年   2924篇
  2009年   2763篇
  2008年   2854篇
  2007年   2862篇
  2006年   2450篇
  2005年   2310篇
  2004年   1901篇
  2003年   1702篇
  2002年   1414篇
  2001年   1263篇
  2000年   1077篇
  1999年   1036篇
  1998年   873篇
  1997年   816篇
  1996年   725篇
  1995年   700篇
  1994年   587篇
  1993年   512篇
  1992年   517篇
  1991年   452篇
  1990年   375篇
  1989年   382篇
  1988年   363篇
  1987年   340篇
  1986年   301篇
  1985年   329篇
  1984年   261篇
  1983年   203篇
  1982年   222篇
  1981年   177篇
  1980年   148篇
  1979年   118篇
  1978年   90篇
  1977年   77篇
  1976年   56篇
  1975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猕猴桃汁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的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用大鼠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CBMNT),在哺乳动物整体水平,研究猕猴桃汁抗环磷酰胺(CP)的致突变作用以及生物转化Ⅱ相酶的作用。方法测定大鼠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及肝组织中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活性。结果猕猴桃汁对CP诱发的大鼠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明显诱导大鼠肝脏总GST、UDGTP活性,但对γGT活性无显著影响。大鼠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与总GST、UDGTP活性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猕猴桃汁抗CP致微核形成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诱导机体外来化合物代谢解毒酶系,加速CP的代谢灭活  相似文献   
62.
Dantrolene seems to be the causal therapy in 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 crisis but the complex mechanisms of MH and dantrolene therapy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 influence of dantrolene on ryanodine-induced contractures has been reported in animal studies only. In the present study 20 patients from] 7 families were tested for MH using the protocol of the European Malignant Hyperthermia Group. In addition ryanodine-induced contractures were evaluated following bolus application of 10.0 μmol · 1-1 ryanodine.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1 μimol · 1-1 dantrolene ryanodine-provoked contractures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later in MHS (15.8±1.8 min) and MHN (46.0±4.2 min) muscle specimens than after ryanodine alone (MHS 4.8±0.7 min), (MHN 13.7±0.9 min). They were no longer observed in either group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5 μimol · 1-1 dantrolene. We conclude that dantrolene is able to attenuate ryanodine-induced contractures dose-dependendy, and therefore it is speculated that dantrolene could specifically act at the ryanodine receptor binding site.  相似文献   
63.
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为丝裂源作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结核性(17例)和非结核性(14例)胸膜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和胸腔积液淋巴细胞(PEL)对PPD 的反应性。结果显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无论PPD 皮试是阳性还是阴性,其PEL 的PPD 刺激指数(PPD-SI)都显著高于PBL(P 分别<0.001与<0.01);结核性PEL 的PPD-SI 显著高于非结核性PEL(P<0.001)。提示PPD 胸腔积液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作者用自制的[~(125)I]标记激素,参考国外经验,建立了人血清胰岛素抗体、猪胰岛素原抗体和胰多肽抗体等三种放射免疫检测法,并对方法的主要实验条件进行了优选,对方法的质量控制参数作了验证。结果发现:在使用国产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血清中,三种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90.8%、48.3%和36.5%;抗体特异性结合值分别为21.2±17.4%、41.8±27.4%和25.6±28.4;而正常人和糖尿病人未用胰岛素者全部为阴性,显示国产胰岛素具有明显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6.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Cx43、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间隙连接蛋白 Cx4 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探讨 Cx基因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运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x4 3、PCNA在 70例原发性胃癌 ,6 2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 16例正常胃粘膜中表达规律。 结果  Cx4 3在正常胃粘膜 ,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10 0 % ,83.9%和 17.1% ,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Cx4 3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相关 (P<0 .0 1)。胃癌前病变、胃癌组中的 PCNA较正常胃粘膜组增高 (P<0 .0 1)。 Cx4 3表达与 PCNA呈负相关 (P<0 .0 1)。 结论  Cx4 3表达降低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Cx4 3可做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7.
汤先镗  王文铨 《农垦医学》1989,11(3):141-146
在新疆石河子市远郊缺碘地甲病区7~17岁儿童中取样,检测智力、精神运动功能、身高、体重和骨龄,发现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和骨龄落后的程度及发生频度明显高于非病区;而智力落后和体格发育落后两区无显著差异。根据这一发现认为在“亚地克病”诊断中,“精神运动发育测验”较“比内测验”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建议在“出生、居住于缺碘地甲病区”前提下,将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和智力落后并列为主要条件。另根据地克病的分型原则,提出“亚地克病”的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68.
Residual pancreatic B-cell func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children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whom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of disease was difficult at the first visit. Intravenous glucagon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first visit and subsequently, the C-peptide responses compared. Based on our data on a limited number of patients, we propose C-peptide concentrations of 3.0 to 3.5 ng/ml at the peak or at 6 min after injection of glucagon, as the critical level which distinguishes non-insulin dependent from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However, the degree of obesity, clinical stage and other factors also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   
69.
目的:检测质粒介导的持续高产AmpC酶在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携带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K-B法)作AmpC酶的初筛试验,头孢西丁三相试验间接法作AmpC酶的确证试验。结果:在检测的86株菌中,有9株菌K-B法初筛结果为阳性。在这9株菌中经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确证有5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5.8%。其中大肠埃希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结论:头孢西丁K-B法筛选试验结合头孢西丁三相试验可准确检出质粒介导的AmpC酶,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