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为显示狭窄二尖瓣的动态立体结构,采用四维超声心动图对5例正常人、14例二尖瓣狭窄病人应用该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二尖瓣的长轴、短轴立体剖面图,分别从侧面、左房面、左室面观察二尖瓣的形态结构及活动状况。结果表明,二尖瓣的四维重建能更直观地显示瓣膜的解剖结构,综合评估狭窄二尖瓣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04-107
目的 探讨产前四维超声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C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 年4 月~2019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的胎儿CHD 高危孕妇680 例为观察对象,均接受产前四维超声检查,以引产病理/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产前四维超声对胎儿CHD 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结果 680 例高危因素孕妇经引产病理/随访结果证实为CHD 者67 例,发病率为9.85%;产前四维超声检出的胎儿CHD 64 例,检出率为95.5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9,P=0.080);产前四维超声对胎儿CHD 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8.44%,阴性预测值为99.35%,灵敏度为94.03%,特异度为99.84%,准确率为99.26%;产前四维超声对胎儿CHD 诊断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90~0.892)。结论 产前四维超声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基于四维CT(4D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靶区位移幅度、靶区体积大小及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拟行SBRT的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CT模拟定位时依次完成腹部加压3DCT、腹部加压4DCT(4DCTcom)、自由呼吸4DCT(4DCTfree)扫描,并于照射前行腹部加压锥形束CT(CBCTcom)扫描。4DCT图像重建生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重建肿瘤内大体靶体积(IGTV),在IGTV MIPcom基础上分别均匀外扩5、4、3 mm构建计划靶区(PTV)MIPcom。按所在肺叶位置将肿瘤分为全组、肺上中叶组和肺下叶组。结果对于全组肿瘤靶区,与自由呼吸状态比较,加压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减少30.92%;对于肺上中叶和下叶靶区,加压分别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增加3.42%和减少18.80%。无论全组还是上中叶或是下叶组,肿瘤各方向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加压使IGTV的体积显著减少,IGTV MIPcom、IGTV MIPfree和IGTV10com、IGTV10free中位体积分别为4.01、5.36 cm3和6.59、7.6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5、-3.14,P<0.01)。PTV MIPcom外扩5 mm时IGTV CBCTcom对PTV MIPcom的包含度为100%,外扩4、3 mm时包含度≥95%的比例分别为100%、83.33%。结论腹部加压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模式,减少腹式呼吸的同时增加了胸式呼吸;IGTV MIP和IGTV10的体积减小,为SBRT患者PTV的缩小创造了条件;临床上采用腹部加压技术实施SBRT时基于4DCT的IGTV外扩4 mm形成的PTV显示了临床精准放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4.
105.
犬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四维数学模式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四维数学模式以探索烧伤早期脑水肿病理过程中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犬26只分为对照组(6只)和烧伤后6,12,18和24h组,每组5只。将致伤组犬制成50%总烧伤面积(TBSA)Ⅲ度创面,伤后6h按Parkland公式补充50g/L葡萄糖液。动态观察各组犬MRI表现及病理组织学、脑含水量和颅内压的变化,并用MRI扫描结果建立四维数学模式。结果:烧伤早期脑水肿四维数学模式反映了其病理发展中的两个拐点(分别为伤后6h和18h)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伤后6h内)机体处于休克早期,应尽早治疗处于亚临床期的烧伤早期脑水肿。第二阶段(伤后6~18h)是脑水肿的急速发展期,具有血管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共同病理特点。第三阶段(伤后18~24h)是病程发展的危重期。颅腔容积致使颅内压急剧上升,极易发生脑疝。结论:四维数学模式的建立提示烧伤早期脑水肿的病理过程具有S形特征。  相似文献   
106.
张俊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02-103
目的探讨四维彩超检查胎儿发育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妇产科1012例孕周中晚期胎儿采用常规行二维超声和四维彩超进行产前胎儿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诊断胎儿发育异常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临床病理检测表明,1012例胎儿中畸形60例70处。二维超声检测诊断结果为52处,符合率为74.29%;四维超声检测结果为68处,符合率9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彩超检测胎儿发育异常的准确率高,且图片清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和锥形束CT(CBCT)图像定义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内靶区(ITV)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完成胸部3D-CT和4D-CT定位扫描,放疗首次拍摄CBCT。在3D-CT、4D-CT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到临床靶区(CTV)的外扩边界为7 mm,获得CTV3D、ITVMIP 和ITVCBCT。基于CTV3D在左右、前后方向外扩5 mm,头脚方向外扩5 mm得到ITV5 mm、外扩10 mm得到ITV10 mm。比较靶区间位置、体积、相似度和相互包含关系差异。结果 肺上叶组中,ITV10 mm、ITV5 mm、ITVMIP 和ITVCBCT的中位比值分别为2.33、1.88和1.03,中下叶组的分别为2.13、1.76和1.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组ITVMIP 与ITVCBCT间相似度的中位数为0.83,大于ITV10 mm 与ITVCBCT间(0.60)和ITV5mm 与ITVCBCT间的相似度(0.66)(Z=-4.86、-4.86,P<0.05)。全组ITVCBCT未被ITV10 mm、ITV5 mm、ITVMIP 包含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0.10%、1.63%和15.21%,而ITV10 mm、ITV5 mm、ITVMIP未被ITVCBCT包含的比例分别为57.08%、48.89%和20.04%。肺上叶组和中下叶组ITVCBCT未被ITV5 mm包含比例的中位数为1.24%和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个体化ITV不能有效地包含基于CBCT定义的在线ITV,利用源于4D-CT的ITV制定放疗计划,可能导致脱靶。基于常规3D-CT均匀外扩定义的ITV能够较好包含源于CBCT的ITV,但体积远远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8.
四维辨治论     
跳出辨证论治,寻找辨治新思路与新出路。重温经典发现,《黄帝内经》并存辨病、审因、对症、因天、因地、因人治疗六大辨治模式。三因治疗凸显"天人相应"特色概称辨证论治,与辨病、审因、对症治疗相辅相成、互联互补,四维一体构成完整辨治体系。走出"唯辨证论治论",激发四维辨治活力,是全面传承大医学思维之必然,是提升临床能力之必然,也是开创医学新未来之必然。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