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1167篇
药学   150篇
  3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膜精细处理手术。B组患者4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囊口收缩变化量、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少于B组(12.23±3.61 vs 20.46±4.61,P<0.01)。术后6mo,A组患者BCVA优于B组(Z=5.328,P=0.002),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18±0.14、0.02±0.007mm)小于B组(0.82±0.23、0.65±0.240mm)(均P<0.05),且A组患者均可见后囊膜中央3mm大小圆孔,视轴区保持透明,而B组患者中13眼(32%)出现后囊膜中央区混浊。A组患者未出现术中后囊膜意外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意外破裂2眼(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2%)。结论:采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降低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有效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1在我院住院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90例109眼,所有患者均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6mo随访,根据最佳矫正视力评价手术疗效并进行分组:视力低下组(最佳矫正视力<0.3)和视力正常组(最佳矫正视力≥0.3)。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结果:视力低下组22例27眼,视力正常组68例82眼。随访期间,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6眼,均为轻度混浊,激光治疗后改善,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OR=2.121)、角膜散光度(OR=1.698)、Emery分级(OR=1.901)和眼底病变分级(OR=1.964)是影响术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和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疗效的独立因素,但是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83.
目的:应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不同屈光状态非青光眼青年人群神经节细胞复合 体(GCC)形态特征,探讨眼轴长度(AL)与GCC的变化规律。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基于AL纳入非 高度近视94眼和高度近视62眼,使用OCT测量其黄斑区GCC厚度、上/下半区GCC(GCC-S/GCC-I) 厚度、局部丢失体积(FLV)和整体丢失体积(GLV)并计算FLV与GLV比值(FGR)。使用线性回归 分析各指标与AL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2组间各指标差异及界值。 结果:线性回归结果示受试者GCC厚度(β=-0.698,P<0.001)、GCC-S厚度(β=-0.693,P<0.001)、 GCC-I厚度(β=-0.672,P<0.001)随AL延长而下降;FLV不随AL变化而变化(β=0.115,P=0.155); GLV随AL延长而增高(β=0.346,P<0.001),FGR随AL延长而降低(β=-0.473,P<0.001)。独立样 本t检验结果示高度近视组和非高度近视组间GCC厚度(t=7.398,P<0.001)、GCC-S厚度(t=7.313, P<0.001)、GCC-I厚度(t=7.022,P<0.001)、GLV(t=-3.482,P=0.001)及FGR(t=5.361,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L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7,P=0.292)。AUCGCC为0.809(P<0.001),最佳 界值99 μm;AUCGLV为0.689(P<0.001),最佳界值3.42;AUCFGR为0.711(P<0.001),最佳界值0.44; AUCFLV为0.546(P=0.330)。结论:OCT可观察不同屈光状态非青光眼青年人群GCC,平均GCC厚度、 GCC-S厚度、GCC-I厚度、GLV和FGR随AL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 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 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 (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 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 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 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 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9, 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 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6,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 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8,P=0.004);两两比较 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r=0.184,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r=0.281,P=0.003), 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r=-0.277,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r=-0.254,P=0.007),浅 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r=-0.439,P<0.001),MI、t均与AL呈正相 关(r=0.386,P<0.001;r=0.276,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 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与血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描述性研究。收集2019年3─9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80例(80眼),其中单 纯性高度近视47例(47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 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及深层血流密 度(DVD),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10°视网膜敏感度(RS)。根据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早期干预研究将RS图划分为与血流图相对应的6个区域(颞、上、鼻、下、中、旁中区)。2组 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S与眼轴、等效球镜度、SVD和D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 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RS除鼻侧外,其余各区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高度近 视组DVD总、旁中、上、下均明显降低(均P<0.05)。无论总体受检者还是高度近视组,RS与等效 球镜度呈正相关(r=0.382,P<0.001;r=0.435,P=0.002)、与眼轴呈负相关(r=-0.429,P<0.001;r= -0.382,P=0.008)、与DVD呈正相关(r=0.286,P=0.010;r=0.344,P=0.018)、与SVD无相关性。高 度近视组RS与SVD在中、旁中、颞及鼻区呈正相关(r=0.386,P=0.015;r=0.292,P=0.046;r=0.435, P=0.006;r=0.319,P=0.048),RS与DVD在中、旁中、上及下区呈正相关(r=0.330,P=0.040; r=0.358,P=0.025;r=0.294,P=0.045;r=0.437,P=0.005)。结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RS和DVD下降, 且呈现出区域性差异。RS的下降可能与DVD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6.
87.
尹瑞 《中国当代医药》2014,(1):23-24,2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矫正视力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两组治疗前矫正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均明显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交功能、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评分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改善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9.
<正>近视眼因为在中小学生中的高患病率,成为损害青少年视力的主要眼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视觉2020"行动中要求改善、消除的5类眼病之一[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展,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逐年增高,加强对学生近视的干预,降低学生近视患病率已成为我国学校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本研究以"医教结合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强学生近视综合干预措施,旨在缓解低度近视向中、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90.
近日,某纪实真人秀节目记录了产房中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孕妇临近预产期,因为担心分娩时视网膜脱落,而最终选择了剖宫产.播出之后,很多网友表示震惊:没想到眼睛的问题也会影响到生孩子,近视眼竟然就要剖宫产了! 那么,高度近视的孕妇是不是就不能阴道分娩了呢? 高度近视的确存在高危因素,但不是说就不能阴道分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