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355篇
  免费   23181篇
  国内免费   14379篇
耳鼻咽喉   7203篇
儿科学   1598篇
妇产科学   4293篇
基础医学   16885篇
口腔科学   3466篇
临床医学   54712篇
内科学   23961篇
皮肤病学   1499篇
神经病学   3738篇
特种医学   175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2篇
外科学   42360篇
综合类   98530篇
预防医学   15340篇
眼科学   1814篇
药学   31319篇
  408篇
中国医学   13815篇
肿瘤学   72838篇
  2024年   1702篇
  2023年   6865篇
  2022年   6489篇
  2021年   7989篇
  2020年   7583篇
  2019年   7867篇
  2018年   4489篇
  2017年   7113篇
  2016年   8636篇
  2015年   9343篇
  2014年   14781篇
  2013年   15092篇
  2012年   20467篇
  2011年   22312篇
  2010年   21897篇
  2009年   22472篇
  2008年   22860篇
  2007年   21405篇
  2006年   19770篇
  2005年   19808篇
  2004年   18039篇
  2003年   13918篇
  2002年   13043篇
  2001年   13208篇
  2000年   10967篇
  1999年   10315篇
  1998年   10416篇
  1997年   11020篇
  1996年   9851篇
  1995年   8071篇
  1994年   6941篇
  1993年   4963篇
  1992年   4492篇
  1991年   3195篇
  1990年   1926篇
  1989年   1657篇
  1988年   294篇
  1987年   266篇
  1986年   186篇
  1985年   123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7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3例前颅底沟通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应的护理经验。结果 43例前颅底沟通肿瘤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25. 6%),无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经对症处理均治愈。结论术前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预案,术后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是防控前颅底沟通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2.
83.
<正>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占1%~3%。这些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癌症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它可能涉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这些疾病与癌症有关,但不是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引起的~([1])。抗Ma2相关脑炎不同于经典的副肿瘤性边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PICC置管患者1 340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置管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1 340例患者中有2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期感染与患者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和血栓史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25例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结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止置管期感染。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 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SCC及子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CAC)组织中PD-L2的表达;分析PD-L2表达与CSCC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关系。结果 肿瘤细胞PD-L2的总阳性率为16.8%(24/143),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 TIIC)PD-L2的总阳性率为66.4%(95/143)。肿瘤细胞PD-L2在CSCC中的阳性率为16.3%(21/129),TIIC PD-L2在CSCC中的阳性率为65.1%(84/129);肿瘤细胞PD-L2在CAC中的阳性率为21.4%(3/14),TIIC PD-L2在CAC中的阳性率为78.6%(11/14...  相似文献   
86.
舌癌患者手术及放化疗后会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口腔黏膜炎、口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影响生存期,单一方法往往顾此失彼。依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康复基地,杨宇飞教授在国内外调研考察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一种“门诊多学科肿瘤康复模式”,在舌癌康复方面,以患者为中心,以中医肿瘤内科为主导,多学科共同参与,结合康复科、口腔科、营养科、药剂科等各科优势,形成全程个体化规范序贯康复方案,对患者及早进行康复,在放疗前进行预防性干预尤其重要,使患者能够快速缓解手术和放疗的不良反应,患者获益明显。现取两个典型案例总结其舌癌多学科康复的经验,以期为舌癌的康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在促进主动脉夹层(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AD全弓置换患者1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心脏移植术患者3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中取AD血管标本。另取3周龄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WT组)、β氨基丙腈酯(BAPN)组(第3周开始饲喂含0.25%BAPN小鼠维持饲料)、BAPN+Dox组(根据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mg/kg Dox,连续5周,第3周开始饲喂饲料同BAPN组),5周后,游离小鼠主动脉,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P53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76±0.05 vs 0.39±0.11),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8.3±8.7)%vs (12.6±1.2)%](P0.01)。BAPN+Dox组死亡率明显高于BAPN组(100.0%vs 66.7%);BAPN+Dox组组织P53蛋白较BAPN组显著升高;VSMC凋亡明显增多,且2组P53蛋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均较WT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可能通过诱导VSMC凋亡,促进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mago-nashi同源基因(MAGOH)在不同WHO分级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量变化及其与肿瘤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使用R语言挖掘CGGA mRNA microarray数据库和CGGA mRNA seq FPKM数据库,分析MAGOH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数据。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MAGOH在临床胶质瘤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AGOH的表达差异性以及其与胶质瘤的分级、预后相关性。结果在两个公共数据库中:MAGOH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组织分级呈正相关,且MAGOH高表达组的预后显著差于低表达组。qPCR也证实了MAGOH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即MAGOH表达量越高,胶质瘤组织分级越高。ROC分析显示MAGOH的表达量对胶质瘤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共表达分析发现,MAGOH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存在显著表达相关性。结论 MAGOH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组织分级呈正相关,与肿瘤预后呈负相关。MAGOH可作为胶质瘤诊断及预后的潜在标记物。MAGOH可能通过影响MGMT参与调节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开腹切除组和腹腔镜切除组,每组10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统计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N)数目及淋巴细胞(L)数目及CD_4~+、CD_8~+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开腹切除组患儿相比,腹腔镜切除组患儿的术后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比例均减少(P<0.05);手术后1周,腹腔镜切除组患儿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sICAM-1含量显著降低(P<0.05);CD_4~+T细胞百分比及CD_4~+/CD_8~+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恢复较快,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