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47篇
内科学   8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56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98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为评价心肌声学造影(MCE)判定心肌灌注的可靠性,本文对27例冠心病人和可疑冠心病人进行SCA、经冠脉MCE和静息SPECT等三项检查。MCE采取计分法判定心肌灌注:1分为心肌回声均匀增强;0.5分为回声不均匀;0分为无心肌显影。SPECT采取圆周剖面曲线分析法。结果:与SCA对照,27例病人MCE和SPECT评价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度一致,分别为90.0%、87.0%和66.7%、75.0%(P值>0.05);两者与SCA的符合率均为85.0%。27例中12支正常冠脉和32支病变冠脉所属的181个心肌节段,MCE和SPECT对评价心肌灌注有极好的相关性(r=0.82,P值<0.001)。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了解^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扫描在病变部位的选择性沉积来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的意义。方法16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鳞癌67例(39.9%),腺癌94例(56.0%),腺鳞癌3例(1.8%),低分化癌4例(2.4%),静脉注射^99Tc^m-MDP20—30mCi后,行全身骨扫描。结果168例患者中骨显像阳性率47.6%,其中男性患者骨显像阳性率41.2%,女性患者骨显像阳性率61.1%,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腺癌患者骨显像阳性率57.4%,鳞癌患者骨显像阳性率3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显像阳性的部位以肋骨、腰椎、胸椎转移最多,其中肋骨转移45例(56.3%),腰椎转移39例(48.8%),胸椎转移38例(47.5%);Ⅰ~Ⅲa期患者骨显像阳性率31.9%,Ⅲb~Ⅳ期患者99例,骨显像阳性率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理类型为腺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骨外组织转移者易发生骨转移,有胸腔内重要脏器侵犯时容易发生骨转移。使用^99Tc^m-MDP行全身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99m锝—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亚临床骨转移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99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亚临床骨转移的意义.方法对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自觉无全身骨骼疼痛,用美国GE公司的Hawkeye ECT进行99m-MDP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30例肺癌患者显示多处或全身骨骼转移.结论对确诊为肺癌患者进行99m-MDP全身骨显像,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骨转移,有利于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99m Tc- MDP(亚甲基二磷酸盐 ) SPECT显像 ,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6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肿瘤患者进行早期99m Tc- MDP显像 ,同期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 (FB)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 ,比较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肺癌对 99m Tc- MDP的摄取明显高于良性病灶 ,以摄取比值 >1.8为判断标准 ,MDP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84 .3%和 83.3% ;FB为 90 .2 %和 91.7%。MDP显像和 FB联合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 96 .1%和95 .5 %。结论  MDP显像对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与 FB结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定性定位诊断肺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在心肌存活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静息、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8例有陈旧性心梗病史)PTCA术前术后进行自身对比分析。结果:20例患者160个心肌节段中、静息显像异常积分为196(1分33个节段、2分20个节段、3分41个节段):硝酸甘油介入显像及PTCA术后静息显像异常积分均较术前静息显像明显减少且两者积分接近,分别为104和97分。而核素分布正常节段分别增加46和53个心肌节段增加67.7%,77.9%,两者相似(P>0.05),两者和术前静息显像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患者射血分数为44.5±12.6%,术后为56.4±16.3%,增加26.8%。结论:揭示核素心肌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对存活心肌评价简便无创,客观准确,为心绞痛患者PTCA术前选择适应症及术后评价疗效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描述了23例原发性肺癌的99mTC─MIBISPECT的表现。与胸椎的放射性浓聚相比,将肺部病变的放射性浓聚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在本组病例中,肺癌病变的放射性的浓聚均在Ⅱ级以上,其中,Ⅲ到Ⅳ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SPECT可清楚显示肺癌纵隔转移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80%。肺癌病变的平均放射性摄取比值为2.28,鳞癌稍高于腺癌。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对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及门控心血池显像, 比较两种方法测定LVEF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99mTc—红细胞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寻找一种更灵敏,准确的小肠出血诊断方法,弥补其它方法之不足。方法:用99mTc体内标记红细胞核素显象对100例临床疑诊为小肠出血的病人,进行出血定位诊断并与内镜、气钡双重造影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显象阳性率为90%,高于其它检查方法,而诸法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以显象最高为96%,其它方法均不超过50%.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98%及95%。结论: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定位诊断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且安全、可靠、灵敏、准确,对病人无痛苦、无创伤,并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9.
肝硬化患者^99mTc—MIBI心/肝比值与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两批肝硬化患者经直肠^99mTC-MIBI(甲氧基异腈)测定心/肝比值(H/L)的结果,显示H/L与代表肝脏储备功能的Child-Pugh分级程度有趋势相关(P〈0.05),并与该分级中的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35g/l,〈35g/L)凝血酶原时间(≤15s〈15a)血清胆红素(≤34umol/L,〉34umol/L)以及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肝性脑病有关(P〈0.01),食管静脉曲张组和肝性脑病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家兔通过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风门”穴的皮部腧穴通路,分析腧穴与皮肤感受器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完成。将6只家兔分为皮下注射组,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3组,每组2只,皮下注射组在已确定的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的皮肤牵涉区,取双侧“风门”穴,左侧皮内、右侧皮下注射核素钼(99TcmO4-,99Tcm)为示踪剂,皮内注射组取双侧″风门″穴,双侧皮内注射99Tcm,静脉注射组经静脉注射99Tcm。各组均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分别从兔冠状面和矢状面收集示踪剂图像,示踪剂选择绿色成像,示踪剂集中区呈白色。每次连续收集图象16幅,成像时间为7min,开始每隔15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1h后每隔3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3h后每隔6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6h后每隔12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观察至注射核素后12~14h。结果:①实验家兔6只均成功按设计方案进行了示踪剂的注射,3组实验共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1280幅。②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通过SPECT观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风门”穴皮内注射的99Tcm沿纵向行走,延长约2~5倍,注射12~14h后仍清晰可见;“风门”穴皮下注射的99Tcm逐渐缩小,8~10h消失;静脉注射的99Tcm,8~10h大部分经肾脏排泄。结论:①家兔皮内注药有两条吸收途径,即血液和神经末梢感受器吸收途径。②皮下注射主要通过血液吸收。③腧穴部位皮内示踪剂沿纵向行走,有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逆行吸收有关,与交感感受器关系有可能更密切,皮部腧穴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的密集点或片,皮部经络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密集点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