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肝脏纤维化进展和恶性病变发生时病灶组织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会发生明显改变,测量肝组织血流量对于检测肝脏组织病变进展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PET/CT是将PET与CT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解剖、功能和分子成像的先进成像设备。采用PET/CT和正电子核素示踪剂能够无创、精准获得肝脏组织总血流量,以及肝动脉、门静脉所占的血流量比例。特别是采用动脉输入图像派生法替代传统采集动脉血样的方法后,使得测量肝脏血流量的方法更加简便,因此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就无创PET/CT分子成像设备测量肝脏总血流量以及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的方法和应用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摘要目的重组人体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临床常用于治疗贫血。但经rhu Epo治疗后的癌症病人生存率会降低,并已经发现病人的肿瘤组织中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纳米炭示踪剂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使用纳米炭示踪剂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淋巴结进行常规清扫,观察组在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后对淋巴结进行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及手术前后的甲状旁腺素和血钙水平、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均较对照组多(均P<0.05),两组术后淋巴结转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02);两组手术前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71, P=0.27、0.48),观察组术后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t=-4.6、2.50, P=0.000、0.015),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0.46, P=0.001)。结论:纳米炭示踪剂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可保护甲状旁腺,使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对甲状腺癌手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标记RGD多肽的放射性示踪方法测定RGD多肽在同种异体骨片表面的枝接密度的可行性。探寻RGD多肽反应浓度对表面密度的影响,获得RGD表面密度与反应浓度的关系曲线。方法 用放射性125I对人工合成的含RGD八肽(EPRGDNYR)进行标记反应,并测算比放射性。将标记后的125I-RGD作为放射性探针加入设计浓度分别为0.01 mg/ml、0.10 mg/ml、0.50 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的RGD反应液。以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预制的同种异体骨片置于不同设计浓度的RGD反应液中进行枝接反应。通过测定反应后的异体骨片的放射性和表面积,计算异体骨片表面RGD多肽的枝接密度,评价RGD多肽反应浓度对表面密度的影响并绘制二者的关系曲线。结果 通过放射密度γ-计数器的测定发现,125I能够成功标记于RGD多肽。以含有125I-RGD的不同设计浓度的RGD反应液与预制的同种异体骨片进行枝接反应后,发现同种异体骨片具有放射性,说明RGD多肽已经成功枝接于异体骨片。经分析发现RGD多肽的表面密度随反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RGD多肽的表面密度与其反应浓度间定量相关,随反应浓度的增长,表面密度逐渐趋于饱和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示踪剂组,比较两组淋巴结的检获情况。结果 84例胃癌患者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D2式胃癌根治术,其中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734枚,平均每例检获(17.98±2.90)枚,示踪剂组共检获淋巴结1 091枚,平均每例检获(26.78±4.31)枚,后者检获数量明显高于前者(P<0.05)。示踪剂组平均每例患者清扫的N1组淋巴结数(16.24±3.80)枚和N2(11.80±3.66)枚均高于对照组(9.72±2.42)枚和(9.03±2.56)枚(P<0.05)。示踪剂组黑染淋巴结为547枚,黑染度为50.14%。N1淋巴结黑染度(51.42%)较N2(48.36%)高,黑染淋巴结中发生癌细胞转移的阳性率(18.28%)高于未黑染淋巴结(6.43%),同时高于对照组(9.26%)。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清扫中,明显提高了淋巴结(包括转移阳性)的检获数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 PBM)对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引流的影响, 为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提供新的解释。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PBM组(n=12)、假PBM组(n=6)及空白对照组(n=6), 其中PBM组根据磁示踪分子探针注射部位的不同又分为PBM同侧示踪组(n=6)和PBM对侧示踪组(n=6)。PBM组和假PBM组大鼠在脑尾状核区ISF引流到达的额叶皮层区对应的颅骨上微创暴露硬膜; PBM组使用630 nm光纤(5~6 mW/cm2)按照每次光照5 min, 暂停2 min的方式, 总共照射5次; 假PBM组于相同位置使用光纤但不打开电源, 保持相同时间; 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PBM结束后, 将示踪分子探针注射到每组大鼠的尾状核区, 之后利用磁示踪技术根据探针分子的扩散和分布, 观察大鼠尾状核区ISF引流的变化规律, 并使用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 ECS)扩散参数图像(diffusion rate in ECS-mapping, DECS-mapping)技术分析脑ECS结构的变化, 最后得到反映脑ECS结构和ISF引流情况的参数: 容积占比(α)、迂曲度(λ)、半衰期(T1/2)和扩散参数(DECS)。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从而分析PBM对脑ECS及ISF的影响。结果: 参数T1/2、DECS和λ在PBM同侧示踪组、PBM对侧示踪组和假PB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286, P<0.001;F=13.458, P<0.001;F=10.948, P=0.001), 而参数α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7, P=0.324)。与假PBM组和PBM对侧示踪组相比, PBM同侧示踪组的T1/2显著减小[(45.45±6.76) min vs. (76.01±3.44) min, P<0.001;(45.45±6.76) min vs. (78.07±4.27) min, P<0.001], 说明脑ISF引流速度明显加快; DECS显著增大[(4.51±0.77) ×10-4 mm2/s vs. (3.15±0.44)×10-4 mm2/s, P < 0.001;(4.51±0.77)×10-4 mm2/s vs. (3.01±0.38)×10-4 mm2/s, P<0.001], 说明脑ECS内分子扩散速率明显增快; λ显著减小(1.51±0.21 vs. 1.85±0.12, P=0.001;1.51±0.21 vs.1.89±0.11, P=0.001), 说明脑ECS结构的迂曲程度下降。结论: PBM可以调控脑ISF引流, 这可能是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也为经脑ECS途径提升脑功能的主动调控策略提供了全新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不同染色情况的淋巴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92例,以亚甲蓝为示踪剂,根据92例乳腺癌患者SLNB中淋巴结染色情况的不同分为无染色组、完全染色组和染色不均组,病理检测3组患者淋巴结的肿瘤转移情况并作比较。结果92例乳腺癌SLNB共取得淋巴结256枚,平均每例患者2.8枚,无染色组(80枚)肿瘤转移率为13.8%,完全染色组(112枚)肿瘤转移率为43.8%,染色不均组(64枚)肿瘤转移率为62.5%,3组间肿瘤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SLNB中染色不均的淋巴结最易出现肿瘤转移,其次为完全染色的淋巴结,染色淋巴结附近看到的未染色淋巴结也有肿瘤转移的可能,宜一并切除送检,有利于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用^99mTc硫胶体与亚甲蓝联合和单一亚甲蓝两种方法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Ⅰb、Ⅱa期)患者61例,分别采用^99mTc硫胶体作为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定位并切除SLN(Tc99+dye组,27例)和单一亚甲蓝定位并切除SLN(dye组,34例)。然后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LN、NSLN分别进行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切除淋巴结共1647枚。48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141枚,平均每例2.9枚。Tc99+dye组与dye组检出SLN分别为92.5%(25/27)、67.6%(23/34),Tc99+dye联合组显著优于单一dye组(P〈0.01)。两组SLN分布依次分别为闭孔(63.2%、61.6%)、髂内(16.2%、19.2%)、髂外(10.3%、11.0%)、宫旁(5.9%、4.1%)和髂总(4.4%、4.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共13例(21.3%),共24枚,其中22枚为SLN,2枚为NSLN。1例SLN假阴性。[结论]对早期宫颈癌采用Tc99与亚甲蓝联合比单一亚甲蓝方法具有更高的SLN检出率;SLN主要分布于闭孔、髂内、髂外,但不能忽视宫旁SLN;SLN检测的适应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is the core structure of cerebral control of extremity movement and plasticity, which are prerequisites for movement rehabilitation after brain injury. Th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plasticity changes withi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goals in this field.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 as a neural tracer in the rat corticospinal tract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assessing plasticity withi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DESIGN: An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 SETTI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of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MATERIALS: Eighteen male adult Sprague Dawley (SD) rats of clean grade, weighing 200-250 g, were provided by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 animal procedures in this study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imal ethics standards. BDA was provided by Vector Laboratories Company (USA, catalogue Sp- 1140; serial number R0721 ). METHODS. This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September and December 2006. Adult SD rats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and 15% BDA was injected slowly with a mini-syringe through two round (3 mm diameter) holes into the left sensory and motor cortex. The center of one hole was located 3 mm anterior from the anterior fontanel and 1.5 mm left of the midline; the second hole was located 1.5 mm posterior from the anterior fontanel and 4 mm left of the midline. Three injections were made at each hole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1.4, 1.2, and 1 mm ventral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flat skull. After 14 days, the brains and spinal cords were removed and frozen. Sections were cut on a cryostat and BDA transportation absorbed by axons was observed under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MAIN OUTCOME MEASURES: Axonal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BDA was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