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234篇
内科学   274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79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103篇
药学   188篇
  9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4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的一致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后被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共计60例。对患者分别采用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认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外科病理检查(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早期胃癌患者采用胃镜活检诊断,有着更高的准确性,具有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3.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化生,经过数十年最终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目的评价H.pylori感染与胃镜检查正常者、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特点的关系。方法在受检者胃窦大弯侧、胃体大弯侧和胃角处各取一块黏膜活检标本,以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以HE染色评价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正常者(52.4%、52.4%和81.2%对44.9%,P<0.05),慢性胃炎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进展期胃癌患者(P<0.05)。胃镜检查正常和慢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H.pylori感染者的炎症活动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而炎症、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与无感染者无显著差异。结论由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直接或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4.
胃癌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近些年,在日本,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约占胃癌治疗患者的57%,而在中国,该比例却不足10%。包括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内的微创手术,对于EGC患者而言是治愈性的治疗,而且患者会获得很好的预后。对于EGC而言,规范化诊治流程非常重要。首先,内镜、超声内镜及组织学检查是筛选微创手术患者的关键步骤。第二,仔细评估微创手术标本可以为将来可能的外科干预提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脉管瘤栓、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此外,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管侵犯、HER2/neu、Mucin-4、VEGF C、VEGF D过表达是EGC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普通胃镜检查如何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本组82例胃癌患者中病理诊断早期胃癌者24例,检出率仅占3.8%。结论:基层医院普通胃镜下早期胃癌检出率低,需要操作者行胃镜检查时认真观察可疑病灶并染色加活检以提高早期胃癌确诊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检测技术(sLNB)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8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SLN,术后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病理和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38例中35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2.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1.4%(32/35),敏感性为85.7%(18/21),特异性为100.%(18/18),假阴性率为14.3%(3/21)。AE1/AE3免疫组化法与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SLN转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1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AE1/AE3免疫组化法较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病理检查更为敏感,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2019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消化系肿瘤中,胃癌发病率位居第一,死亡率位居第二;据2020最新全球胃癌数据估计,中国胃癌发病率约占全球50%。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组织中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和G3B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胃癌组织89例和正常对照组织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和G3B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早期胃癌组和正常组G3BP1的阳性率分别为87.64%和60.00%,G3BP2阳性率分别为86.51%和5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早期胃癌G3BP1和G3BP2的表达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00);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与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252,P=0.017)。结论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和G3BP2呈高表达,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胃黏膜剥离术(ESD)后气阴两虚型症状及预防胃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84例早期胃癌ESD后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脱落6例,纳入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芪竹方治疗,持续治疗1 a。观察2组临床复发率、胃镜像糜烂灶、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癌胚抗原(CEA)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低于对照组(5.13% vs. 20.51%,P<0.05),治疗组可以较好地减少糜烂灶(P<0.01),降低病理积分及CEA水平(P<0.01),改善临床症状(P<0.0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竹方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胃黏膜糜烂、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某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予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早期胃癌多发胃窦(54.0%),之后依次为胃角(24.0%)、胃体(16.0%),最后是贲门(6.0%);早期胃癌的病变范围20mm,针对粘膜内与粘膜下病变大小来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胃癌内镜分型中,以Ⅱc型与Ⅲ型为主,分别占36.0%与36.0%;早期胃癌的组织分为主要为腺癌,大部分患者有慢性胃炎与肠化生的改变。结论:将内镜检查与病理学分析结合起来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