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54篇
  免费   1127篇
  国内免费   700篇
耳鼻咽喉   148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08篇
基础医学   1583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2018篇
内科学   1678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793篇
特种医学   10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111篇
综合类   5399篇
预防医学   2078篇
眼科学   397篇
药学   1819篇
  23篇
中国医学   963篇
肿瘤学   917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444篇
  2022年   361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503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799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1174篇
  2011年   1179篇
  2010年   1258篇
  2009年   1271篇
  2008年   1453篇
  2007年   1227篇
  2006年   1070篇
  2005年   1171篇
  2004年   925篇
  2003年   759篇
  2002年   651篇
  2001年   548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 病例资料 男,70岁.体检发现右胸内肿物2月.查体无阳性发现.胸CT见右后纵隔软组织肿物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图1).于2006年9月12日全麻下经右胸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56例HCC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中VEGF、COX-2的蛋白表达,抗CD105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105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BV感染组中VEGF、COX-2蛋白以及MVD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HBV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和COX-2表达呈正相关(r=0.429,P<0.05).结论:HBV可能通过上调VEGF、COX-2等血管形成因子上调表达,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993.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瘤周及瘤内肿瘤组织中淋巴管(D2-40)状况及微血管(CD34)状况的关系,同时分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40例标本淋巴管和微血管染色均阳性.瘤周的微血管和淋巴管腔及数量均大于瘤内(P<0.001).在颈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lymph vessel density,LVD)、淋巴管面积(lymph vessel area,LVA)、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瘤内瘤周LVD:P=0.049,和P=0.012;LVA:P=0.04和P=0.005;MVD:P=0.004和P=0.012,MVA:P=0.038和P=0.0056).D2-40的表达与N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CD34的表达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相关.CD34的表达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是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期因素.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和微血管的表达倾向呈一致性.阻断淋巴管增生的靶向治疗是否具有同抑制肿瘤内血管增生一样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为茜草科Rubiaceae耳草属Hedyotis一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均有生长,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和利尿[1-2],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抗菌、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3-4]。全草入药(其根系极小,主要入药部位为地上部分的茎、叶及果实)。目前市场对白花蛇舌草的需求剧增,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由于人工栽培时间短,栽培技术尚欠完善。本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白花蛇舌草的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变化和生物产量进行了研究,拟确定其有利于高产的较适宜种植密度,为规范白花蛇舌草的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INTβ1)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12例正常宫颈、14例宫颈原位癌、56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INTβ1的表达及MVD。结果:宫颈浸润癌INTβ1的阳性表达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浸润癌MVD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癌Ⅱ期INTβ1的阳性表达和MVD分别与Ⅰ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06)。组织学分级G3 INTβ1的阳性表达及MVD与G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0;P=0.000)。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INTβ1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8),而MVD比较无差异(P=0.197)。结论: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INTβ1表达增强和微血管密度增高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观察宫颈癌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6.
补肾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病(Vasculardementia,VD)的重要治法之一。周文泉教授治疗VD的经验方参芎补肾胶囊是补肾益气活血的代表方,该方主要由制何首乌、党参和川芎组成,具有填精补肾、益气增智、活血通络之效,经反复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本研究拟通过实验,探讨其对VD病理  相似文献   
997.
音乐疗法对产妇产程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音乐疗法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利于产后恢复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临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音乐疗法.观察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焦虑和抑郁得分.结果观察组总产程平均(11.00±1.50)h,显著短于对照组(17.00±2.00) h(t=15.18, P《0.01);自然分娩35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17例(42.5%)(x2=16.83,P《0.01),产前及产后SAS、SD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显著下降(t=2.05、3.10、2.63、3.16,均 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程,利于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肝再生磷酸酶-3(PRL-3)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PRL-3和MVD的检测。结果PRL-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I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64.4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浸润癌中的MV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VD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与MVD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RL-3的表达与MVD的表达有相关性。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判定宫颈癌浸润及转移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MVD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因此,采用MVD评价宫颈癌预后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9.
1病例资料患者(住院号355274)男,37岁,农民;因“间断性咯血30年,大咯血6年,再发1周”入院。患者30年来反复间断咯血,每年约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周,每次咯血量约20~50ml;多次住院并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治疗,症状可以好转。6年来,患者咯血量明显增大,每次发作咯血量约1000~1500 ml,于2000年及2002年两次在某大医院给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将出现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所以积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关键所在。除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外、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和延缓肾功能衰退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胰激肽原酶与赖诺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