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13篇
内科学   19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2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4篇
综合类   947篇
预防医学   14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06篇
  6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CT血管造影(简称CTA)是指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最终使靶血管立体显示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32.
七氟醚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在缺血后期及再灌注早期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行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剂量依赖性。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吸氧组和0.5、1.0、1.5MAC七氟醚后处理组,每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阻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120min后再灌注72h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七氟醚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即刻的前20min和后10min给予不同浓度七氟醚吸入。再灌注后的24、48和72h行神经功能评分(NDS),并于最后一次评分后测定脑梗死容积比。结果0.5、1.0和1.5MAC组的脑梗死容积比分别为0.39±0.03,0.31±0.03和0.24±0.03(P<0.05),明显小于对照组0.53±0.05(P<0.05)。吸氧组为0.51±0.05,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七氟醚后处理组NDS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吸氧组。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缺血后期和再灌注早期吸入0.5、1.0和1.5MAC七氟醚行后处理均具有脑保护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3.
冷战结束后15年间,联邦国防军的任务范围已经扩大为包括到国外执行任务.这类任务要求士兵承受特殊的心理压力.有些士兵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非特异性应激症状,另有一些士兵则出现伤后应激障碍.联邦军事卫生部门形成了一项医学与心理学应激概念以组织对应激和创伤的预防.在军队医院中,特别是在汉堡的军队医院中,联邦军事卫生部门设立了专门的创伤治疗设施,本文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维和任务中的应激因素,士兵中的应激反应,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急性应激反应,伤后应激障碍(PTSD),综合发病率,创伤的神经生物学,部队中的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应激管理概念,创伤治疗,眼动脱敏作用与后处理(EMDR)以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4.
35.
MRA与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A与CT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选择合适的影像后处理方法。方法 :抽取MRA与CTA各 2 0份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MRA与CTA扫描后及处理均获得较好的影像信息。结论 :MRA与CTA的影像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各具有其优势并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6例经S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采用国际最新TNM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技术对所有CT扫描资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横断面图像评价其在肺癌术前分期的作用,并与横断面图像的术前分期进行对照.结果:对T分期,T1、T2、T3、T4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3%、60.6%、60.7%、 60.3%,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4%、 90.9%、89.3%、 87.0%;对N分期,N0、N1、N2、N3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68.1%、63.6%、64.2%,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90.9%、 90.9%、85.7%;除T1、N0外,T1~T3及N1~N3后处理图像和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后处理图像对远处转移也可提供一定帮助.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能有效增加和提高横断面CT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7.
38.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每组7只。再灌注48 h,测定脑梗死体积;拔栓后1 h及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测定;梗死即刻、梗死后10 min、术中1 h、拔栓后即刻、每次夹/松颈总动脉时、干预后30 min等15个时点监测脑血流。结果: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小,有显著差异;3组脑血流各个时点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但是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干预30 min后脑血流百分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单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降低9%。手术后1 h 3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差异显著,夹闭单侧、双侧颈总动脉后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比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减小梗塞体积,改善大鼠术后1h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缺血后适应调节早期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40.
1995年 6月~ 1999年 12月作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法对30 7例患者进行治疗 ,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 2 0 4例患者的术后处理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4例患者中 ,男 134例 ,女 70例 ;年龄 8~76岁 ,病程 2~ 30a。根据 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1] ,其中Ⅰ型 1期 15例 ,Ⅰ型 2期 32例 ,Ⅰ型 3期 8例 ;Ⅱ型 1期 2 9例 ,Ⅱ型 2期 38例 ,Ⅱ型 3期 34例 ;Ⅲ型 48例。1.2 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 1~ 2d抽出鼻腔内填塞的凡士林纱条并给予体积分数为 1%麻黄素滴鼻液与地塞米松针混合滴鼻 ,并给予生理盐水 5 0 0ml加地塞米松针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