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5篇
临床医学   443篇
内科学   66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8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727篇
预防医学   88篇
药学   200篇
  4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2.
随着心律失常研究的深入,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复杂关系正在逐步被认识。与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一样,近几年来对钙离子通道基因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儿茶酚胺性多形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ficular tachycardia,CPVT)或家属性多形室速(family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FPVT)、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2型(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ldiomyopathy type2(ARVC2)有了更新的认识。2004年10月1日Splawski等在《Cell》杂志又描述了一种新的钙通道病并将其命名为“Timothy综合征”(Timothy syndrome),为钙通道心律失常研究叉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3.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右心室压、肺动脉压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右室压、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36周鼠龄大鼠wky7只,SHR8只。测定两种大鼠的颈动脉压、右室压、肺动脉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SHR的颈动脉压较WKY非常显著升高(225.3±25.6VS127±15.9mmHg,P〈0.001),右室平均压明显升高(23.1±4.8mmHgVS9.1±2.6mmHg,P〈0.001),SHR肺动脉平均压也明显升高(29.1±8.2VS12.4±2.2mmHg,P〈0.001)。结论36周SHR不仅体动脉压升高,并出现右室压及肺动脉压上升。  相似文献   
6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Epsilon wave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e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Methods The Epsilon wave was detected in 32 patients [24 men, mean age (42.3±13.3) years] with ARVC using three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recording methods: standard twelve leads ECG (S-ECG), right precordial leads ECG (R-ECG) and Fontaine bipolar precordiai leads ECG (F-ECG). The Epsilon wave was defined as wiggle, small spike wave and smooth potential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RS complex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T segment. Results Epsilon wave was detected in 37.5%, 37.5% and 50.0% patients with ARVC by S-ECG, R-ECG and F-ECG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s derived from the three recording methods were similar(P > 0.05). The Epsilon wave was only detectable by S-ECG in one case, by R-ECG in three cases, and by F-ECG in five cas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silon wave was 50.0% by combined use of S-ECG and R-ECG (SR-ECG), 56.3% by combined use of S-ECG and F-ECG (SF-ECG), and 65.6% by combined use of the three recording methods (SRF-ECG). The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SF-ECG (56.3%) and SRF-ECG (65.6%) than by S-ECG alone (37.5%, all P <0.05). Most Epsilon waves detected by the S-ECG, R-ECG and F-ECG were small spiked waves. Conclusion Combined use of S-ECG, F-ECG and R-ECG could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silon wave in patients with ARVC.  相似文献   
65.
66.
右心室(RV)衰竭已成为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治疗的一种致命并发症。由LVAD引起的双心室搏动的不同步是引发RV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LVAD的控制模式对左、右心室搏动同步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左心室(LV)与RV的收缩持续时间在无泵模式下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8.52%和51.77%)。连续模式下,LV收缩期明显短于RV收缩期(LV vs.RV:24.38%vs.49.16%)和无泵模式的LV收缩期。搏动模式下,LV收缩期明显短于RV收缩期(LV vs.RV:28.38%vs.50.41%)但长于连续模式的LV收缩期。反搏动模式中的LV、RV收缩期差异较小(LV vs.RV:43.13%vs.49.23%),而LV收缩期短于无泵模式,并且长于连续模式。与连续和搏动模式相比,由反搏动模式提供的收缩期转速(RS)降低显著地校正了LV收缩持续时间,连续模式下缩短的收缩持续时间在反搏动模式下被校正为LV和RV之间的重新同步。因此,本文认为LV和RV收缩的再同步有助于预防RV功能障碍。总之,使用在收缩期间降低RS的反搏动模式有望用于由LVAD引起的双心室搏动不同步的临床校正。  相似文献   
67.
目的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Medtronic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830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普通主动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15)。观察三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起搏前后QRS波宽度。结果随访期间未出现电极导线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等并发症。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在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3个月后起搏器程控参数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830间隔组、普通电极间隔组和RVA起搏组术后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变宽[(133.2±10.9)ms vs.(88.6±7.0)ms,P<0.05;(137.2±10.9)ms vs.(88.9±8.3)ms,P<0.05;(160.6±11.7)ms vs.(89.4±7.6)ms,P<0.05]。3830间隔组和普通电极间隔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组明显变窄[(133.2±10.9)ms,(137.2±10.9)ms vs.(160.6±11.7)ms,P<0.05]。结论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中位间隔部起搏对QRS波宽度增加幅度小,提示中位间隔部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S-T段改变对急性右心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65例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电图(ECG)V2 S-T段下移与aVF S-T段抬高的比值进行测量.结果在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右心室梗死(ARVI)时19例患者该比例≤50%,而45例未合并ARVI患者该比值>50%.结论在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合并ARVI时V2 S-T段下移与aVF S-T段抬高的比值≤50%,是ECG诊断ARVI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9.
右心室的心尖部位起搏会导致心脏的正常激动收缩顺序受到影响,出现心脏组织、心脏收缩、电学重塑等能力下降,导致心力衰竭。对右心室间隔处起搏,能促使心脏取得正常心室激动顺序,促使双心室均可保持正常的收缩同步性、电激动顺序;经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能对左心房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有效改善,促进左心室中保持足够的舒张充盈,避免出现二尖瓣返流,由此可减少对心功能、心脏血流动力学等造成影响,维护心脏正常收缩状态。近年来,随着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表明其可对心脏活动取得良好同步性,对于心脏疾病患者改善心功能、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0.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最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