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3篇
药学   2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雄性Wistar大鼠分别经口染毒黄磷1.5mg/kg,亚砷酸钠20mg/kg、四氯化碳500mg/kg,每周3次,持续12周;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软镭射光密度扫描仪定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组化染色,微机图象处理光密度定量分析肝组织5'核苷酸酶LDH。结果表明,血清LDH_5在3种毒物中毒性肝损害过程中都明显升高且与其肝脏病理和酶组织化学改变相吻合,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实质性损害及其程度,特别是反映黄磷,亚砷酸钠的肝损害比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62.
亚砷酸钠治疗加速期慢性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治疗加速期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外周血白细胞数,每日静脉滴注亚砷酸钠10~15mg,结果:经过平均40.5天治疗,7例诊断为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中,3例CR,4例PR,患对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用于CML加速期患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3.
李昕  李冰  刘崇  孙贵范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84-1085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对人类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比较砷对2种黑色素瘤细胞(G361及A375)凋亡作用的差异。方法2种细胞分别暴露于亚砷酸钠(NaAsO2)0,1,5,10,20,40μmol/L以及促凋亡阳性对照物放射菌素5μg/μl,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 000个细胞的凋亡及坏死发生水平。结果2种细胞在20及40μmol/LNaAsO2作用下,凋亡发生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40μmol/L(G361)及20,40μmol/L(A375)NaA-sO2作用下坏死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暴露于20,40μmol/L NaAsO2以及5μg/μl放射菌素时,A375细胞的凋亡及坏死发生水平均显著低于G361细胞。结论NaAsO2可致人类黑色素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对2种人类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率不同。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姜黄素干预对慢性饮水砷暴露小鼠肝脏核转录因子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自由饮用不同浓度亚砷酸钠(NaAsO2,10、50、100 mg/L)6周,再分别给予姜黄素灌胃干预(200 mg/kg和600 mg/kg,每周2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肝脏Nrf2、NQO1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Nrf2的细胞定位。结果与单纯砷染毒组相比,姜黄素干预组的肝脏Nrf2、NQO1和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同时肝脏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棕褐色阳性颗粒均显著增多,且Nrf2明显入核增多。结论姜黄素干预能诱导饮水砷暴露小鼠肝脏Nrf2蛋白活化,并进一步激活Nrf2下游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5.
施睿  梁标 《陕西肿瘤医学》2012,(9):1779-1783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人肺癌Spc—A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F)检测亚砷酸钠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一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钡0定;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mRNA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测定。结果:亚砷酸钠对人肺癌细胞株Spc—A1的增殖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12h、24h和48h三个时间段均可见Spc—A1细胞端粒酶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并且,hTERTmRNA表达下调与端粒酶活性下降一致。结论:亚砷酸钠对Spc—A1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下调癌细胞hTERTmRNA的表达来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中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66.
无机砷诱导体外培养人皮肤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亚砷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人皮肤细胞的作用 ,探讨砷性皮肤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 ,通过直接细胞计数法和噻唑蓝 (MTT)还原法检测亚砷酸钠诱导对 2种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 成纤维细胞较表皮细胞易于培养 ,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剂量的亚砷酸钠诱导后 ,吸光度值均有升高 ,有剂量 -效应关系 (P <0 .0 1)。 0 .5~ 8.0 μmol/ L 浓度的亚砷酸钠对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低浓度 (0 .8,1.6 μm ol/ L)对表皮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浓度高于 3.2 μm ol/ L 时 ,表皮细胞生长受抑制。 10 μmol/ L亚砷酸钠对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结论 无机砷对人皮肤细胞有双向调节的促增殖作用 ,可能是无机砷引起慢性砷中毒皮肤损伤不同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低剂量长期砷暴露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蛋白激酶B(PKB/Akt)及其下游信号因子IKK、IκB和NF-κB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暴露于浓度为0、0.05、0.10μmol/L的NaAsO215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IKK(p-IKK)和磷酸化IκB(p-IκB)及胞核和胞浆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05、0.10μmol/L染砷组细胞内p-Akt、p-IKK、p-IκB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胞浆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砷暴露可诱导HaCat细胞Akt蛋白磷酸化活化,激活其下游信号因子IKK,进而诱导IκB的磷酸化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入核表达。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对亚砷酸钠(sodium arsenite,NaAsO2)致人皮肤角质细胞系HaCaT细胞周期阻滞及其调控蛋白异常改变的拮抗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yclin D1和CDK4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NaAsO2单独作用HaCaT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tBHQ预处理后,tBHQ(50μmol/L)预处理的NaAsO2(25、50μmol/L)组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有所上升(P<0.01);tBHQ(50μmol/L)预处理的NaAsO2(50μmol/L)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G2/M期细胞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NaAsO2单独作用于HaCaT细胞,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DK4的蛋白表达随NaAsO2染毒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P<0.01);tBHQ预处理后,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相同浓度NaAsO2单独作用组(P<0.01)。结论 tBHQ对无机砷致人皮肤角质细胞细胞周期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9.
本文研究了亚硒酸钠对亚砷酸钠引起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砷酸钠显著增高SCE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或预先加入亚硒酸钠,均能显著地减少亚砷酸钠所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亚砷酸钠( sodium arsenite)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INS-1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INS-1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亚砷酸钠,首先进行噻唑蓝(MTT)试验,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溶酶体膜电位的吸光度(A)值;并于亚砷酸钠作用后,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并检测INS-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经亚砷酸钠作用后,INS-1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且细胞活性随着亚砷酸钠剂量的升高而降低;24h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值明显下降,且随着亚砷酸钠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后,细胞溶酶体膜电位荧光值明显上升,且随着亚砷酸钠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出现凋亡,随着亚砷酸钠剂量的增加,凋亡的细胞也随之增多,镜下呈亮蓝色,胞核固缩、裂解为碎块出现凋亡小体和核碎裂,部分染色质出现浓缩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经亚砷酸钠处理后,凋亡的细胞明显增多,且随着亚砷酸钠剂量的增高,凋亡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多.结论 亚砷酸钠通过线粒体-溶酶体途径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