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9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217篇
儿科学   7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37篇
口腔科学   131篇
临床医学   953篇
内科学   534篇
皮肤病学   801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4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407篇
综合类   1634篇
预防医学   184篇
眼科学   112篇
药学   426篇
  4篇
中国医学   241篇
肿瘤学   16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观察1例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和5例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RH)病理表现,两病均由甲状腺嗜酸细胞样单核组织细胞和多核组织细胞组成,在RH还可见空泡状、棘状和黄瘤样单核组织细胞。免疫组化示:KP1(CD68)、溶菌酶、a1-抗胰蛋白酶、花生凝集素和Vimentin阳性,Mac(387),S-100,HLA-DR、Desmin、Actin阴性,讨论两病的组织病理、免疫组化鉴别及RH与成人黄色肉芽肿关系。  相似文献   
92.
眼球摘除后植入羟基磷灰义眼台已经广泛应用于眼窝成形,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其中脓性结膜肉芽肿是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患者女,29岁。5年前无意间发现双侧跟腱部位各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物,无疼痛,逐渐增大,于2001年8月18日入院治疗。体检:双侧跟腱处可见5cm×5cm大小的肿物质韧、无压痛,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肿物可随跟腱上下移动双踝关节及各趾关节运动可,足背动脉搏动正常。X线片示:跟腱上方软组织肿块影,未见骨质变化。CT:肿物与跟  相似文献   
94.
中耳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耳不同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中耳良性及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胆脂瘤:肿物多为单发,中心多位于上鼓室或鼓窦入口区,常破坏鼓室盾板,骨破坏区边缘多清晰硬化,常见听小骨受压移位表现。(2)炎性肉芽肿:肿物呈多发结节状或斑片状,病灶常相连并紧贴鼓室或鼓窦壁附壁分布伴边缘清楚的骨破坏。(3)中耳癌:肿物及骨破坏区形态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可累及中耳结构以外的骨结构;骨破坏区达乳突或岩骨边缘者,CT横断层面示乳突或岩骨边缘骨壁呈“多点中断”表现。结论:听小骨移位及鼓室盾板骨破坏为诊断胆脂瘤最可靠和重要的依据;骨破坏区边缘模糊,乳突或岩骨边缘骨壁呈“多点中断”表现为中耳癌的特征性CT征象。  相似文献   
95.
I、Ⅱ期蕈样肉芽肿诊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淑霞  陆春等 《中国医刊》2001,36(11):28-29
目的:探索肿瘤前期(I、Ⅱ期)蕈样肉芽肿(MF)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近2年来收治的6例肿瘤前期MF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在诊治肿瘤前期MF方面的经验。结果:结果显示,老年男性、顽固性瘙痒、鳞屑性红斑、单个不规则浸润性斑块是诊断肿瘤前期MF的重要提示。采用氮芥溶液和(或)PUVA并合用激素局部治疗,是治疗肿瘤前期MF安全有效而副作用少的方法。结论:肿瘤前期MF临床表现虽复杂多变,但仍有特征性的表现,局部治疗辅以免疫调节剂仍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6.
我们于 1998年 9月采用全身电子束照射治疗蕈样肉芽肿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44岁。 5年前出现全身多处红色肿物 ,4个月后 ,肿物边缘出现隆起 ,搔痒症状进行性加重 ,片状肿物融合成团块。 3年前经我院皮肤科行皮肤病理活检诊断为蕈样肉芽肿。行CHOP方案化疗共 8个周期 ,并先后行多个部位的局部电子线放疗 ,每个部位Dt为 5 0 5 5Gy。照射野内皮肤病灶消失后 ,其他部位皮肤又反复出现新的团块样病灶 ,并进行性加重。 1998年 9月转我科就诊 ,经X线片、B超、CT等检查证实 ,病变仅限于皮肤 ,除外深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急、慢性期肝肉芽肿病变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Th1/Th2在肉芽肿形成及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感染小鼠肉芽肿病变,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小鼠感染后0、4、6、8和12周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L-2、IFNr和IL-4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小鼠感染后6周出现明显肉芽肿病变,8周肉芽肿反应达高峰;12周则明显缩小;感染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的Th1细胞因子IL-2和IFNr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而Th2细胞因子IL-4在感染后8周时迅速上升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结论 Th1细胞因子IL-2和IFNr与血吸虫卵肉芽肿的诱导和形成密切相关。而Th2细胞因子ILL-4可抑制Th1细胞因子在血吸虫病慢性期虫卵肉芽肿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1,30(11):1257-127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治疗不规范、效果欠佳,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致迁延不愈,俗称“炎症中的癌症”。为此,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组、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湖南乳甲外科联盟5个学术机构,联合省内从事该领域相关专家,就GLM诊治相关内容,多次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充分研讨,力求不断完善,基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  相似文献   
99.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5例张嘉龄,杨继华本文5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均为女性,年龄24~50岁,平均37岁,左肾4例,右肾1例,临床表现为腰痛及肿块,患侧肾区叩击痛,无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征。IVP检查为患侧肾不显影。4例合并结石,1例合并糖...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血清中抗蛋白酶 3自身抗体的抗原决定簇。方法 应用免疫印记分析法 ,研究在还原和非还原条件下蛋白酶 3的抗原活性。应用竞争性抑制ELISA和免疫印记分析法 ,研究两个抗蛋白酶 3的单克隆抗体HZ1F12和HZ1H3之间 ,及单克隆抗体和 2 2份韦格纳肉芽肿活动期的抗蛋白酶 3血清之间 ,对蛋白酶 3的竞争抑制能力 ,并分析其可能的抗原决定簇。结果 患者血清及单克隆抗体均识别非还原条件下的蛋白酶 3。HZ1F12可以被HZ1H3抑制 74 %。 2 2份血清中 ,10份 (46 % )可以完全或部分被HZ1F12抑制 ,9份 (41% )可以部分被HZ1H3抑制 ,6份 (2 7% )可以被HZ1F12和HZ1H3二者抑制。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明显抑制患者血清的结合能力。结论 韦格纳肉芽肿病自身抗体的抗原决定簇是三维立体构型。单克隆抗体HZ1F12和HZ1H3识别相似或相近的抗原决定簇。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的抗蛋白酶 3阳性血清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