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8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456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284篇
内科学   50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03篇
特种医学   114篇
外科学   944篇
综合类   810篇
预防医学   121篇
眼科学   615篇
药学   336篇
  5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相似文献   
12.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与效果。方法 :应用AF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3 6例 ,合并脊髓损伤 3 2例 ,同时行椎板减压 2 8例 ,植骨 6例。结果 :3 3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神经功能按ASIA标准 2 5例有 1~ 3级恢复。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体复位好 ,固定安全可靠 ,术中正确掌握椎弓根螺钉植入、椎管减压和复位技巧等环节 ,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32例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间融合并AF系统复位内固定,以提高复位效果与脊柱的稳定性。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3~23个月,伤椎均与上位椎体间融合,无矫正角度与高度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神经功能平均1.5级以上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更符合生物力学内环境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4.
气功对冠心病人CM_5ST段/心率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7名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气功治疗组(22人)和对照组(15人)。气功治疗组接受12周动功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均测定CM_5 ST段/心率斜率。结果发现动功治疗组CM_5 ST段/心率斜率减少,而对照组不变或增大,两组有显著性差异,ST段下移及常规分级运动试验其它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表明CM_5ST段/心率斜率是一个敏感的心肌缺血指标。  相似文献   
15.
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加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自制组合式嵌打整复器对突入椎管的碎骨块,嵌击复位压缩成形,从而扩大椎管容积,同时重建病椎棘上棘间韧带,并行内固定,恢复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性。结果50例获得随访,平均2年6个月,30例已恢复轻工作,9例可扶拐下地活动。结论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新术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组使用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共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104例。其中男82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伴有脊髓神经损伤73例(70.2%)。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6个月。治疗结果,后凸畸形角由术前27.6°矫正到术后4.4°,矢状面水平位移由术前31.2%纠正到术后0%,压缩椎体高度由术前的52.9%恢复到术后的96.4%。椎管矢状径和面积分别由术前的11mm和1.2cm2恢复到术后的14.4mm和1.8cm2(P<0.05)。不完全截瘫组术后神经功能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的为90.6%。临床疗效表明沈氏装置是胸腰段脊柱损伤可选择的良好内固定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应用电测法和运动测定技术,在8具防腐脊柱标本上进行改良哈氏棒、哈氏棒和狄克钉三种器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的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改良哈氏棒在稳定性、抗轴向载荷和抗旋转方面均优于另2种材料,虽然传统哈氏棒、狄克钉固定脊柱骨折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缺陷,削弱了它们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前路手术的新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胸腰椎前路手术的新入路。方法:通过横突前,沿横突、椎弓根和椎体腰部,严格的从骨膜下向前剥离,直达前纵韧带下方。结果:经155例临床应用,这种新入路,不需要结扎节段血管,切口短、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结论:手术方法简单、操作技术方便,比原来的腹膜后入路损伤小,也同样达到理想暴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