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4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546篇
综合类   352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28篇
  2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目的 对比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单一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4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科诊治的PKP患者451例,分为单侧和双侧入路组.评价指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平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X线曝光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平均椎体高度、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入路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单椎体骨折比双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更短、X线放射次数更少等优点,能取得经双侧入路穿刺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微创内固定术的疗效,为治疗单纯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行PKP及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59例.PKP组31例,微创内固定术组28例.记录59例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率.结果 PKP组及微创内固定组在术后VAS评分、Cobb角、伤椎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观测指标中,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术后止痛效果优于微创内固定组,微创内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效果上优于PKP组.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2-12诊治的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早期和晚期感染,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13个月。经过及时诊断和积极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抗感染治疗。除1例外,12例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感染治愈。随访时间8~40(22±11)个月,无复发病例。感染后,清创引流术前、术后6个月血液分析、ESR、CRP和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后应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45.
Can-Help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an-Help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Sextant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Can-Help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各时间段ODI指数、Cobb角、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指数、Cobb角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3项指标均较术前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n-Help系统和Sextant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但Can-Help系统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更短,矫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23例采用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常规治疗,彻底清除切口内炎性水肿和坏死组织,生理盐水和稀释碘伏纱布条反复清洗切口,干纱布条将切口擦拭干净,于切口表面或切口内置VSD,术后俯卧位48~72 h。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完全愈合,未出现再次手术修补病例。其中17例置VSD 5~7 d后,换药7~10 d拆线出院;6例第一次VSD术后5~7 d,切口仍有少量渗液,再次置VSD 5~7 d后,换药4~5 d拆线出院。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无头晕、头痛、恶心及胸腰背部疼痛等症状,有2例发现较小的脑脊液囊肿,因无腰痛及神经症状而未处理。结论:VSD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有效而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后路内固定+一期经腰椎间孔病椎间病灶清除(TLIF)与经典的前后联合手术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3例布病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临床指标、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植骨治愈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Χ2=7.674,P<0.01)。 结论 TLIF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性较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48.
Spinal extradural arachnoid cyst (SEAC) is a rare disease and uncommon cause of compressive myelopathy. The etiology remains still unclear. We experienced 2 cases of SEACs and reviewed the cases and previous literatures. A 59-year-old man complained of both leg radiating pain and paresthesia for 4 years. His MRI showed an extradural cyst from T12 to L3 and we performed cyst fenestration and repaired the dural defect with tailored laminectomy. Another 51-year-old female patient visited our clinical with left buttock pain and paresthesia for 3 years. A large extradural cyst was found at T1-L2 level on MRI and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yst and subarachnoid space was illustrated by CT-myelography. We performed cyst fenestration with primary repair of dural defect. Both patients'' symptoms gradually subsided and follow up images taken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nearly disappeared cysts. There has been no documented recurrence in these two cases so far. Tailored laminotomy with cyst fenestration can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choice in treating SEAC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mplete resection of cyst wall with multi-level laminectomy.  相似文献   
49.
50.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男14例,女18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岁;跌倒伤14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T11 3例;T12 10例;L1 15例;L2 4例。手术时均在骨折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结合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然后在伤椎注入骨水泥。应用VAS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受伤节段后凸矫正及丢失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VAS评分(2.43±1.81分)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7±1.81分)与术前(7.67±2.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F-36评分(123.5±22.3分)与术前(95.7±1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为22.3°±3.6°,术后Cobb角矫正至5.2°±1.2°,末次随访时为6.0°±2.3°,丢失0.8°±1.5°;术前椎体高度(56.4±5.8)%,术后椎体高度恢复至(95.3±2.9)%,末次随访时为(91.4±3.7)%,丢失(4.0±2.5)%。3例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无明显症状,无内固定断裂。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