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88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657篇
耳鼻咽喉   1087篇
儿科学   568篇
妇产科学   367篇
基础医学   785篇
口腔科学   486篇
临床医学   1647篇
内科学   1701篇
皮肤病学   149篇
神经病学   871篇
特种医学   393篇
外科学   10004篇
综合类   2664篇
预防医学   933篇
眼科学   190篇
药学   1247篇
  11篇
中国医学   160篇
肿瘤学   120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76篇
  2022年   645篇
  2021年   831篇
  2020年   723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824篇
  2017年   663篇
  2016年   705篇
  2015年   786篇
  2014年   1518篇
  2013年   1363篇
  2012年   1447篇
  2011年   1575篇
  2010年   1478篇
  2009年   1446篇
  2008年   1311篇
  2007年   1315篇
  2006年   1092篇
  2005年   951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590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44篇
  1978年   47篇
  1976年   26篇
  1975年   33篇
  197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金婕 《中国骨伤》2020,33(11):1063-1067
目的:比较传统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与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研究组34例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男22例,女12例;年龄32~46(39.18±6.0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6.69±5.11)h;致伤原因:爆炸伤28例,火器烧伤6例;骨缺损长度(12.10±2.34)cm;左侧16例,右侧18例。对照组34例采取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治疗,男24例,女10例;年龄31~47(38.93±5.8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7.10±5.63)h;爆炸伤30例,火器烧伤4例;骨缺损长度(11.96±2.51)cm;左侧19例,右侧15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Fugl-Meyer分值(FMA),术后6个月的治疗满意度、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肢体功能:术前两组FMA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FMA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疗效: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术后6个月患者治疗满意度: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对照组(2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及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治疗满意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瞳孔直径(PD)和镇痛指数(PTi)在不同手术操作刺激下预测疼痛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38例,男女各18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记录术中SPI、PD、PTi、BIS、MAP、HR的变化,并将气管插管、切皮、气腹建立、气腹撤退这四项操作前1 min和操作即刻的差值定义为基础波动值,并将操作即刻后2 min内的最大值与操作即刻的差值定义为波动幅度(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Δ的预测效能。结果所有指标在4个手术时间点间的基础波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指标的Δ值在气管插管时均明显大于气腹建立时(P<0.001);SPI、PTi、MAP、HR的Δ值在气腹建立时明显大于切皮时(P<0.001);SPI、PD、PTi、MAP、HR的Δ值在切皮时明显大于气腹撤退时(P<0.001)。SPI的Δ值/基础波动值在气管插管、气腹建立、切皮时明显大于PD、PTi、BIS、MAP和HR(P<0.001),但在气腹撤退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I和PTi的Δ值诊断手术操作刺激始终具有高度准确性,且高于BIS、MAP和HR,而BIS仅有低度准确性。结论 SPI、PD、PTi均为良好的疼痛监测指标,而SPI诊断准确性极高,可能是最佳的疼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4.
背景与目的: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患者,尤其是存在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无残端病变,开腹逆行肠系膜动脉支架置入术(RO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一些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并不适合。笔者通过报告1例SMA全堵病变病例的治疗过程介绍一种改良的微创ROMS技术,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SMA全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64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行杂交手术再通SMA。 结果:患者SMA开口处为无残端完全闭塞病变且无侧支血管与腹腔干动脉及脾动脉沟通,顺行或逆行血管腔内开通均无法进行。因患者全身条件较差,难以耐受开放血运重建手术和传统的ROMS。遂做腹部做小切口,超声引导下经系膜穿刺SMA远端建立通路,导丝顺利逆向通过SMA闭塞处进入降主动脉;右侧肱动脉入路导管和逆向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血流通畅。 结论: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且全身条件较差的SMA闭塞患者,通过经腹小切口超声引导系膜穿刺逆向开通SM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5.
背景与目的:颈动脉体瘤(CBT)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疾病,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CBT的金标准,由于该病变血供极其丰富,是否行术前栓塞目前国内外存在争议,支持术前栓塞者认为其可减少术中失血,反对者认为成本和卒中风险大于收益,本文总结我院CBT无术前栓塞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及术后随访结果,为临床无术前栓塞切除瘤体的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CBT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2例双侧CBT患者选择第一次手术侧的数据)。肿块大小为1.0 cm×0.5 cm×1.0 cm~8.0 cm×6.5 cm×8.5 cm。患者Shamblin分型分别为I型13例,II型33例,III型19例。 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单纯瘤体切除51例(78.46%),瘤体切除联合单纯颈外动脉结扎8例(12.31%),瘤体切除联合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6例(9.23%);术中发现术野内淋巴结的患者行淋巴结摘除;术中失血量为10~1 800 mL,平均247 mL。2例双侧病变者均建议择期行对侧手术。病理检查结果,65例均为颈动脉副神经节瘤。围术期1例(1.54%)出现术后脑梗塞死亡。术后14例患者(21.54%)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5例患者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伸舌偏斜、吞咽困难。2例颈内动脉重建的III型患者(3.08%)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 结论:CBT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无术前栓塞情况下切除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6.
李海英  夏莺 《现代护理》2007,13(5):1207-1208
目的评价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远期效果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随访行肌力平衡术或Mckay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54例,共79足,男37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5个月~3.5岁,平均1.2岁。平均随访13.2年(10~15年),对术后足的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所有54例患儿,术后足的功能按Dimeglio评分,49例为优良,按自行设计的生活质量评分,48例为优良;术后足的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748,P〈0.001)。2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远期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Mckay术后患儿的生活质量优于肌力平衡术组,术后足的残余畸形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组中分离的易感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为临床提供选择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案,以减少耐药率,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结直肠外科164例患者分离的易感菌株,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按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指导原则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结果判断。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不同细菌来源的药物敏感性情况,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33.2%(115/346),以产ESBL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3.4%(96/221)。在组织黏膜、腹腔液、引流液3组样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总体显示: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含β-内酰胺酶药物敏感率较高,引流液分离菌株敏感率均在80%~100%。结论:样本主要分离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在3组样本中逐次增高与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增加有关,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第1—4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含β-内酰胺酶药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素类药敏感率较高。建议临床把现常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改用能同时覆盖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的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药作为围术期预防用药品种。考虑手术部位存在厌氧菌株,必要时或与甲硝唑联用加强抗厌氧菌感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促进抗菌药物在肿瘤外科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2年5月在肿瘤外科实施“医药护”责任一体化试点工作,临床药师以抗感染药为切入点参与临床实践.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我院2011年与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同时调取肿瘤外科2012年1-7月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调取肿瘤外科2012年1-7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调查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与2011年1-7月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2年1月的41.72%降至7月的27.96%,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12年1月的100%降至7月的5.56%.结论:通过肿瘤外科临床药师的药学实践,可达到逐步规范专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曲宗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23-2324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将148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2例),开腹手术组(8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腔黏连和疼痛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 t=3.307、2.682、2.703、2.830,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6,P>0.05);术后腹腔脓肿、肠梗阻、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32、1.305、1.287,均P>0.05),但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出现慢性疼痛人数为6例(10.2%),与对照组19例(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 <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术中可以广泛探查切除腹腔黏连,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董永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08-261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PKP和PV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恢复情况、疼痛缓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39、2.21,观察组t=3.52、2.89,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34、2.14,均P<0.05)。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91、3.84,均P<0.05),但两组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占5.7%(2/35),低于对照组的22.9%(8/35)(χ2=4.20,P<0.05)。结论采用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但PKP治疗更有利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恢复,且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