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45篇
  免费   9745篇
  国内免费   3574篇
耳鼻咽喉   413篇
儿科学   1588篇
妇产科学   1374篇
基础医学   7801篇
口腔科学   1351篇
临床医学   11392篇
内科学   16731篇
皮肤病学   1414篇
神经病学   5512篇
特种医学   17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4598篇
综合类   15189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9325篇
眼科学   877篇
药学   34891篇
  44篇
中国医学   4446篇
肿瘤学   7961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1591篇
  2022年   2254篇
  2021年   4361篇
  2020年   3905篇
  2019年   3802篇
  2018年   3973篇
  2017年   4100篇
  2016年   4163篇
  2015年   4288篇
  2014年   7496篇
  2013年   10949篇
  2012年   7518篇
  2011年   7990篇
  2010年   6288篇
  2009年   5825篇
  2008年   5806篇
  2007年   5713篇
  2006年   5091篇
  2005年   4420篇
  2004年   3724篇
  2003年   3153篇
  2002年   2438篇
  2001年   2309篇
  2000年   1824篇
  1999年   1625篇
  1998年   1353篇
  1997年   1297篇
  1996年   1100篇
  1995年   966篇
  1994年   846篇
  1993年   700篇
  1992年   745篇
  1991年   640篇
  1990年   512篇
  1989年   428篇
  1988年   405篇
  1987年   394篇
  1986年   290篇
  1985年   378篇
  1984年   307篇
  1983年   214篇
  1982年   242篇
  1981年   179篇
  1980年   144篇
  1979年   134篇
  1978年   115篇
  1977年   112篇
  1976年   107篇
  1975年   8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中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对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017—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中收集的CRKP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CRKP中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其他广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129株CRKP,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包括多粘菌素E、替加环素、磷霉素氨丁三醇、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80.62%、79.07%、51.16%、51.16%,其余药物敏感率均低于46%。PCR及测序结果显示,112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为blaKPC-2基因(77.52%)和blaNDM基因(8.53%),3株(2.33%)同时携带blaKPCblaNDM基因。blaTEM基因检出率为51.94%(67/129),均为blaTEM-1;blaSHV基因检出率为64.34%(83/129),主要为blaSHV-12基因(27.91%,36/129);blaCTX-M基因检出率为53.49%(69/129),分别为blaCTX-M-9(43.41%)和blaCTX-M-15(10.08%),其中4株(3.10%)同时含blaCTX-M-9blaCTX-M-15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菌株中,80.36%(90/112)同时携带ESBLs基因,32.14%(36/112)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ESBLs基因。结论 中国临床分离的CRKP耐药情况严重,而且同时含多种耐药基因,其中最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是blaKPC-2基因,最常见的ESBLs基因是blaSHV-12基因和blaCTX-M-9基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耐药性及耐药基因blaKPC的分子特征。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临床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对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分子结构特点。结果 共收集510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420株,耐碳青霉烯非肠杆菌科细菌90株。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分别占60.8%、11.8%、5.3%;标本来自痰、脓性分泌物、静脉血、无菌中段尿,分别占66.9%、8.8%、8.2%、6.5%。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PCR结果显示,420株CRE中blaKPC、blaNDM、blaIMP的阳性率分别为54.3%(228/420)、1.2%(5/420)、1.4%(6/420),未检测出blaVIM和blaOXA-48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携带blaKPC CRE的83.8%、11.8%、2.6%;其他少见菌种中也检出blaKPC基因。非肠杆菌科细菌中仅有2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blaKPC。DNA测序结果显示,174株携带blaKPC的菌株中173株检测为blaKPC-2、1株检测为blaKPC-1。结论 该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以CRE为主,其中以携带bla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占绝对优势,其他菌株中也均有发现。提示临床需重点加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监测及预防,防控blaKPC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19年4—9月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mCIM联合e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8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中5株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临床常用头孢类及加酶抑制剂药物均表现出高水平耐药的特性。所有菌株均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7株为blaNDM-1,1株为blaIPM-4。MLST分子分型及PFGE同源性分析有6个ST序列类型,6个克隆群。ST596(3株)均为A群、ST121(1株)为C群、ST993(1株)为F群、ST91(1株)为E群、ST794(1株)为B群、ST88(1株)为D群。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ICU,产金属酶blaNDM-1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ST596 A群阴沟肠杆菌短时间内在ICU存在局部流行,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遏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了解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4所医院2016—2019年儿童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应用WHONET软件回顾性分析45所三级医院、29所二级医院儿童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剔除重复菌株后,2016—2019年儿童住院患者血培养分离菌株共7 591株,革兰阳性菌占71.7%,革兰阴性菌占28.3%。在本研究定义的4个年龄段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占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7.8%~35.5%。4年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由12.9%上升至30.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由81.7%下降至75.2%)。结论 河北省儿童住院患者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与成人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不同,病原菌存在年龄分布差异,临床经验性治疗儿童血流感染时应注意儿童血培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阻力指数联合形态影像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接诊的73例卵巢肿瘤患者,将其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形态影像联合血流阻力(RI)指数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形态影像检查。将RI值和形态诊断进行5分法量化处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的准确率。结果:73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5例,恶性肿瘤38例。对照组良恶性卵巢肿瘤的总阳性率为86.30%(63/73),低于观察组的97.26%(7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1,P<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UC分别为0.964和0.803,观察组的诊断价值高于对照组。结论:CDFI联合形态影像的检查方法能对卵巢肿瘤的血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血流阻力指数为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准确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指标及与肺阻力相关指标表达,分析患者炎性反应与肺阻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慢阻肺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将其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59例)和肺动脉高压组(57例)。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炎性反应指标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血沉(ESR),并进行对比;检测两组患者肺阻力指标振荡频率5 Hz下的气道粘性阻力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_5占预计值(%)]、振荡频率5 Hz与共振频率(Fres)之间电抗X曲线下面积(AX),振荡频率在5 Hz的肺弹性阻力(X5),并进行对比。分析炎性反应相关指标与肺阻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动脉高压组CRP、WBC、PCT及IL-6水平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ESR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3,t=12.413,t=6.726,t=32.670,t=10.102;P<0.05);肺动脉高压组R5占预计值(%)、AX及X5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70,t=8.230,t=19.685;P<0.05);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CRP、WBC、PCT及IL-6水平与R_5占预计值%、AX及X5值呈正相关,ESR水平与R_5占预计值%、AX及X5值呈负相关。结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与肺阻力,且炎性反应程度与患者肺阻力间呈明显相关性,炎性因子检测可能对评估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阻力情况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提高血药浓度监测(TDM)及个体化服务项目的认可度。方法2019年1—7月,针对TDM每月监测例数较低,针对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TDM监测例数低的因素,通过品管圈活动拟定了一系列对策,有形成果方面,每月监测例数逐步提高;无形成果方面,圈员的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提高了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服务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分析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为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SSI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入院确诊多发性创伤骨折为起点、出院为终点,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2018年1月-2019年7月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当队列内每出现1例SSI患者时,在该队列尚未出现SSI的患者中同步选取入院间隔时间<1周、骨折部位数量相近(±1个)、性别相同的患者,按1∶2比例匹配非SSI组。32例发生SSI患者纳入SSI组,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选取同队列的64例患者作为非SSI组;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归纳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SSI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营养风险、免疫功能障碍、低温、非手术区域感染、住院时间、引流导管留置时间、卧床时间和创伤指数对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营养风险、低温均是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SSI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SSI的发生与年龄、营养风险、低温等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具备以上影响因素的患者,积极应对可控因素,降低SSI风险。  相似文献   
999.
医院“一院多区”运营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科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不科学、同质化不够、运营成本过高、绩效分配不平衡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医院整体发展实际,从科学设置学科、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推进一体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取得显著效果。改革后,院区诊疗人数、经济收入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认为“一院多区”医院要将新老院区作为整体进行科学统筹,确保一体化和同质化,注重学科长远发展,进而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一院多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newly developed drugs undergo a lengthy review process conduct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These regulatory delays have direct immediate costs for drug manufacturers and patients waiting for treatment. Under certain market conditions, regulatory delays may also affect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strategies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this effect, we match data on drugs in the development pipeline in 2006 to data that we collect on FDA review times for all drugs approved between 1999 and 2005. Employing a rich and novel set of controls that affect drug R&D decisions and, potentially, regulatory review lags,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three additional months of delay result in one fewer drug in development in that drug categor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ength of the regulatory delay matters for pharmaceutical firms' R&D decisions and that the firms are likely unable to pass on these costs onto consu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