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59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31篇
外科学   458篇
综合类   415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76篇
  2篇
中国医学   25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1.
目的:总结32例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间融合并AF系统复位内固定,以提高复位效果与脊柱的稳定性。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3~23个月,伤椎均与上位椎体间融合,无矫正角度与高度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神经功能平均1.5级以上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更符合生物力学内环境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患者的发病机理和与手术颈椎减压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4a来收治的10例伴有上肢局部水肿的颈椎病人,其中脊髓型颈椎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后纵韧带骨化型1例,7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1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单间隙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2例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水肿消退情况。[结果]10例病人上肢局部水肿不同程度消退,前路手术者较后路手术者消退快。[结论]颈椎病患者上肢水肿的发生与颈交感神经受激惹有关,通过前路或后路颈椎管减压,去除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骨赘等交感神经受激惹因素,水肿可逐步消退。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11-L3),MTS机压缩制作L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脊柱骨折状态6个方向ROM均显著增加(P〈0.05),椎间刚度值明显降低(P〈0.05);固定状态的ROM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显著减小(P〈0.01),而刚度值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之间的ROM、刚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跨节段椎弓根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在重建脊柱骨折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70年至1987年,我院收治158例颈椎及颈髓损伤的病人,男125例、女33例各年龄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共损伤189个椎体,72%病人合并颈髓损伤或颈神经根损伤。本文讨论了:伤后24小时以内就诊者可达46.8%,由于 X 线片显示阴性和并发损伤给早期定位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颈髓损伤的死亡率高达23.5%,在颈椎各种损伤中颈椎脱位是引起颈髓或颈神经根损伤的主要原因,颈推损伤后不宜主观的行屈曲位或后伸位颅骨牵引,而应顺从伤后颈屈度椎平行牵引;颈髓完全性损伤,手术效果不佳,而部分性颈髓损伤的病例,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及其治疗。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162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椎间盘突出92例(其中合并腰椎管狭窄者6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腰椎峡部裂或滑脱者37例,骨质疏松者23例。结果47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出院,但其中18例症状复发。1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椎板间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75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单纯峡部植骨术8例,脊柱内固定者23例。97例手术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者65例,残留部分症状者29例,无改善者3例。结论脊柱退行性变是导致老年人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以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为主,治疗上先予保守治疗,效果差时可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体假性滑脱好发部位及分型。方法收集1991-04—2001-09进行脊椎X线检查的患者8906例,其中颈椎1370例,胸椎596例,腰椎6940例。全组均摄取正侧位平片,部分加摄特殊体位及CT扫描。结果全组共发现椎体假性滑脱667例,其中颈椎假性滑脱66例(4.82%);胸椎假性滑脱7例(1.17%);腰椎假性滑脱594例(8.56%)。根据椎体滑脱发生部位的方向、数目及影像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7种形态。结论椎体假性滑脱以腰椎为多。  相似文献   
20.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上缘;选择侧块外缘内5 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 mm处为进钉点,球磨去皮质。2 mm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保持与上终板平行并40°~45°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 mm皮质骨螺钉。[结果]除1枚C4螺钉未能成功外,共计置入C3~7下颈椎椎弓根螺钉86枚,平均螺钉长度(26±1.6)mm,CT下各钉内倾角度平均值37.9°±5.4°。术中2枚(2.9%)在开路时发生钉道活动性出血。术后CT示椎弓根壁损伤6枚(8.8%)。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对安全,置钉成功的关键是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