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2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78篇
预防医学   115篇
药学   130篇
  3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评价苯溴马隆与非布司他在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的获益及安全性。方法将85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伴尿酸升高的患者随机分为苯溴马隆组(A组,44例)和非布司他组(B组,41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A组给予苯溴马隆50 mg/d口服,B组给予非布司他40 mg/d口服,疗程为3个月。结果与苯溴马隆比较,非布司他能够更快、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P<0.05),但最终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B组痛风发作率较高,而A组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较多。治疗后两组患者Hb A1c均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空腹C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患者120分C肽水平得到改善(P<0.05),但非布司他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应用非布司他及苯溴马隆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患者血糖。苯溴马隆能改善餐后C肽水平。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90例合并高尿酸血症(> 440 μmol/L)(观察组),90例为不合并高尿酸血症(对照组),观察组又以血尿酸含量440 ~ 540 μmmol/L分为观察1组、尿酸含量541 ~ 640 μmol/L为观察2组,尿酸含量>640 μmol/L为观察3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组分别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CRP均升高,HDL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CRP、H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且患者的尿酸值越高,心血管病风险就越大.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经我科首诊治疗的267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250例非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所有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G以及BMI与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BMI和总胆固醇是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人群应控制饮食,改善生活习惯,控制体质量,改善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45.
Hyperuricemia induces gout and kidney stones and accelerates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denosine 5′-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 (ABCG2) is a urate transporter, and common dysfunctional variants of ABCG2, non-functional Q126X (rs72552713) and semi-functional Q141K (rs2231142), are risk factors for hyperuricemia and gout. A recent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suggested that allopurinol, a serum uric acid-lowering drug that inhibits xanthine dehydrogenase, is a potent substrate of ABCG2.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xamine the transport of xanthin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via ABCG2. Our results show that ABCG2 transports oxypurinol, an active metabolite of allopurinol, whereas allopurinol and febuxostat, a new xanthin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are not substrates of ABCG2. The amount of oxypurinol transported by ABCG2 vesic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ATP, compared to that observed with mock vesicles. Since the half-life of oxypurinol is longer than that of allopurinol, the xanthine dehydrogenase-inhibiting effect of allopurinol mainly depends on its metabolite, oxypurino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rum level of oxypurinol would increase in patients with ABCG2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46.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引起关节破坏、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人体内约1/3的尿酸通过肠道代谢,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中药在降尿酸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可能与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关。运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宏基因组学等测序技术分析口服中药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变化,阐述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总结了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就诊及住院的52例甲亢患者为甲亢组,另选择同期52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血。分别测定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血尿酸水平。观察甲亢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判定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甲亢组患者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亢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O.57、0.49,P〈O.05)。结论甲亢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患者的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究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减重代谢中心拟行减重代谢手术的247例肥胖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血清学数据及肝脏NAS评分。 结果221例患者进入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低尿酸组57(25.8%)人,高尿酸组164(74.2%)人,二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INS)、C肽(C-peptide)水平存在差异。141例患者拥有完善的病理学结果,其中40例可排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68例NASH可能,33例可诊断为NASH,三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分为别78.7%、76.5%、4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三组在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ALT、UA水平存在差异(P<0.05);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清尿酸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正相关(Spearman分析相关系数r=0.38,P<0.05),而与气球样变及小叶内炎症无明显相关性(血清尿酸与气球样变:Spearman分析相关系数r=0.14,P=0.096;血清尿酸与炎症反应:Spearman分析相关系数r=0.058,P=0.493)。 结论随着肥胖患者BMI的增高,发生高尿酸血症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性增高;血清尿酸的增高也会促进肥胖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且血清尿酸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调整生活方式配合“中岳降三高药茶”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6月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中岳降三高药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调整生活方式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体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研究组的中医体质疗效以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调整生活方式配合“中岳降三高药茶”能够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内科收治的6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及56例健康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血尿酸(SUA)、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IM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颈动脉正常、颈动脉增厚、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比例高于对照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IMT)的加重而上升。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明显升高,SUA、IL-8、ICAM-1、hs-CRP可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