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3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13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821篇
内科学   336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14篇
特种医学   338篇
外科学   1475篇
综合类   1588篇
预防医学   278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622篇
  2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在C型臂引导下靶点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前间隙注射镇痛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射频组,前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的靶点射频热凝结束后,在硬膜外前间隙注入镇痛复合液 后者则单纯行椎间盘射频热凝治疗.治疗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法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例的1周、1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较单纯射频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C型臂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前间隙注射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99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常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志友 《安徽医学》2011,32(1):80-82
目的探讨常规CT如何尽早而准确地测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方法搜集常规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9例,对其首次常规CT检查及复查的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常规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①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②局限性脑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15例。③局部轻度占位效应18例。④颅骨骨折5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与伤后首次常规CT检查表现密切相关,应在24 h以内复查,以6~12 h最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观察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手术治疗组118例,内科保守治疗组56例。结果:内科保守治疗组有效率为46.4%,死亡率为33.9%;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77.3%,死亡率为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安全、有效、简便,能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血肿量超过20ml)者31例,探寻手术中血肿未完全清除的原因,从解剖及手术技巧探讨手术不足之处.结果 原因包括术前切口设计骨窗偏小,清除血肿时颞叶前部皮层切口过短,及动脉瘤夹闭成功后对外侧裂血肿清除重视不足;另外对于动脉瘤及重要分支附近某些“早期机化”质地较硬的血肿过度清除,导致分支损伤术后继发出血.结论 头皮及颞叶皮层切口可以向颞后部适当扩大或延长,对于血肿清除有利;对于个别粘附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重要分支附近的“机化样”血块,适度清除.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12例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2008 -2012年收治的12例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通过连续复查头颅CT,发现该组患者硬膜外血肿早期CT即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全部病例均在局麻下颅骨锥孔血肿抽吸.结果 12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术后再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早期临床症状较轻且不特异,血肿量一旦增加,将严重威胁生命,故应密切观察CT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早期常常即可呈液态,锥孔血肿抽吸是治疗这部分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996.
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附9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TP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93例TPEDH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预后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93例中男7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12)岁;受伤至TPEDH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13)h;41例为首次CT扫描上少量出血的增大,52例为新发血肿;其中28例为首次开颅减压术后发生.血肿部位以颞顶部和额颞部最多见(54%),其次为额部、顶部、枕顶部和枕部;本组单侧83例,双侧10例.以意识障碍加重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发生者则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本组5例保守治疗,88例手术治疗,其中同时去除骨瓣33例.83例TPEDH处有骨折存在.本组出院时GOS评分5分56例,4分20例,3分10例,2分3例,1分4例.结论 TPEDH多于伤后12h内发生,冲击部位最多见,颅骨骨折是其发生的根本因素.动态神经状态评估和CT复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有占位效应的TPEDH及时手术清除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清除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42例和保守治疗组4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另于CT下定位血肿位置并进行微创穿刺清除。结果微创手术组总有效率78.57%,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51.21%(P〈0.05)。微创手术组病死率4.76%,平均住院20.3±4.2 d,均显著低于或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CT定位下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的皮下血肿10例。结果皮下血肿的发生与内瘘不成熟、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患者自身原因、护士穿刺技术等有关。结论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穿刺技术水平,掌握内瘘使用时间,正确拔针,加强健康宣教,能有效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外膜的超微结构观测,探讨CSDH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血肿清除术的8例CSDH患者的外膜标本,其中CT显示血肿密度为低密度2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2例,混杂密度2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血肿外膜上新生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结果 光镜下可见血肿外膜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电镜下可见血肿外膜组织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可见损伤内皮细胞,不连续,毛细血管周围常有红细胞渗出;部分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扩张不明显,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颗粒大,部分与成纤维细胞接触,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明显,呈增殖状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异常和红细胞渗出在血肿密度为高密度者的标本中最为明显. 结论 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反复再出血是CSDH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突出物内外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先后分为两组。经骶管裂孔穿刺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法(以下简称对照组)组60例;突出物内外靶位注射胶原酶(以下简称实验组)组60例。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分别评价术后7天,电话随访3、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7 d、3、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74%、83%、86.6%;86%、92%、9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突出物内外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效果明显优于经骶管裂孔穿刺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