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5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13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818篇
内科学   334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14篇
特种医学   335篇
外科学   1474篇
综合类   1588篇
预防医学   278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622篇
  2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32.
目的:评价持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胃癌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结果:(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异丙酚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T+E组在诱导后DBP的下降幅度较T组更为显著(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拨管后的SBP、DBP、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诱导后至术毕BIS、SEF显著下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33.
头部外伤诱发颅内肿瘤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复习文献,对颅内肿瘤引起的颅内出血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们的重视,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本文报告9例误诊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瘤卒中患者,其中5例术中发现颅内肿瘤同时切除,3例术后复查CT发现颅内肿瘤,二次手术切除。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月,4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 对疑为瘤卒中的颅内血肿患者,除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查外,术中应仔细寻找出血源,观察周围脑组织的改变,对可疑病变组织、血块及其腔壁一并切除,分送病检,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4.
Four patients, who received epidural blood patch to treat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were exam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jected blood. Blood alone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ut adding 2 ml contrast agent Iohexol 180 mg J/ ml (Omnipaque®, Nycomed Imaging) to 18 ml blood gave an excellent demonstr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in the epidural space, both cranio-caudally (7–14 segments) and spat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epidural septae. The blood-contrast media had a strong affinity to the dural sac. There was no support of the spacefilling effect of blood patch.  相似文献   
35.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观测的各种CT征象,发现(1)bolus增强扫描显示的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2)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3)表面脑回聚拢内移;(4)脑灰白质界面内移;(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484例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脑疝症状者手术死亡率7.7%,有脑疝症状者死亡率21.3%。手术距脑疝发生时间<1h死亡率8.2%,1~2h死亡率40.0%,>2h死亡率72.2%。结论影响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相关因素较多,除脑疝形成及手术距脑疝发生的时间外,创伤性低血压、合并脑损伤的程度、呼吸功能不全、大面积脑梗塞、血糖与血浆渗透压升高及肝功能异常等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钻孔闭式引流和YL—1型穿刺针引流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2例CSDH病人,45例行钻孔闭式引流术(甲组),17例行YL—1型穿刺针引流术(乙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复发率为6.5%,并发症率为4.1%,乙组复发率为27.7%,并发症率为22.2%。结论钻孔闭式引流较YL-1型穿刺针引流可明显减少CSDH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氯胺酮复合不同药物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 ,为硬膜外应用氯胺酮合剂镇痛提供依据。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 75例 ,随机分成 5组 :Ⅰ组氯胺酮 30mg ;Ⅱ组氯胺酮 30mg加罗哌卡因 15mg ;Ⅲ组氯胺酮 30mg加咪唑安定 3mg ;Ⅳ组氯胺酮 30mg加吗啡 2mg ;Ⅴ组吗啡 2mg ,镇痛剂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5ml。观察镇痛效果 ,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术后完全无痛者占 5 3 33% ,明显少于Ⅳ、Ⅴ组的 86 6 7% (P <0 0 5 ) ;镇痛持续时间 7 13h ,明显短于其他 4组 (P <0 0 5 )。Ⅳ、Ⅴ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 3组 ,Ⅰ组有 1例出现谵妄。结论 :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有镇痛作用 ,加用罗哌卡因、咪唑安定等可增强其镇痛效果 ,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介绍一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新方法,即简易定向锥颅脑内血肿碎吸术。截至1988年10月临床应用19例,年龄41~79岁,出血量平均为48.1ml,一次吸除量为总量的79%(38ml),术后立即清醒者8/19例,偏瘫好转者4/19例,死亡4例。实践证明本法简单,安全有效,病人负担轻。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未经正规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位和低位硬膜外阻滞时对血压的影响。方法: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的急诊中上腹部手术麻醉病例42例(Ⅰ组)和下腹部手术麻醉病例47例(Ⅱ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后,比较手术时间、局麻药总量、麻醉后动脉血压下降的幅度和时相。结果:(Ⅰ组)手术历时62.3±17.8min,局麻药总量为利多卡因387.0±31.2mg,(Ⅱ组)手术历时56.8±14.9min,利多卡因总量366.7±30.1mg,均无显著差异。Ⅰ组硬膜外麻醉前平均动脉压为123.6±13.2mmHg,麻醉后最低的平均动脉压为69.5±10.0mmHg,出现最低平均动脉压的中位时间为26.3min,Ⅱ组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为117.3±15.7mmHg,麻醉后最低平均动脉压为71.0±7.4mmHg,出现最低平均动脉压的中位时间为21.3min。两组在硬膜外阻滞后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及下降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未经很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阻滞后均可引起血压急骤下降,低位硬膜外阻滞与中高位阻滞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和时相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