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病原菌耐药性播散的产生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临床分离的6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0、1、0.5、0.25、0.125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2、4、6、8、10、12 h)下临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大肠埃希菌C600接合转移频率的变化.结果 63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有41株扩增出SHV型基因,阳性率为65.1%.随着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作用时间的增加,接合转移频率随之增加.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头孢西丁浓度为0.125 μg/mL作用下的接合转移频率高于其他亚抑菌浓度的作用.结论 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能影响耐药质粒的转移.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给药间歇期间亚抑菌浓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7月于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分院收治的CAP并心力衰竭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82例)和头孢西丁组(80例),进行2周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的总有效率(96.34%)高于头孢西丁组(78.75%),两组比较差异具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的治疗工作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CAP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a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4.
李惠  熊瑛 《医学综述》2009,15(4):625-626
目的通过对头孢西丁序贯疗法及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的临床分析,探讨序贯疗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60例符合ALRTI诊断并达住院治疗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疗法组(A组)和常规疗法组(B组),两组总疗程7~14d。同时统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经济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86.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人均总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头孢西丁与头孢克肟的序贯疗法治疗ALRTI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并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替代苯唑西林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准确率。方法临床标本培养鉴定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同时用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筛选(K-B法)耐药菌株,再用PBP2a胶乳法进一步检测耐药菌株的mecA基因。结果121株的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9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表皮葡萄球菌67株,腐生葡萄球菌18株,溶血葡萄球菌5株,用PBP2a胶乳试剂和头孢西丁纸片检测金葡菌中MRSA发生率均为77.4%(24/3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发生率96.6%(87/90)和94.4%(85/90)。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的符合率为99%(109/111)。结论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假阳性率较高,而头孢西丁纸片法(K-B法)与PBP2a胶乳凝集法检测MRSA和MRCNS的结果相近,适合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与甲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与甲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在常温下放置4h内不同时间的最大吸收峰峰位和吸收度,并观察溶液的色泽及测定其pH值。结果:配伍液的吸收峰位、吸收度、色泽及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常温下4h内稳定。  相似文献   
27.
刘小朵 《黑龙江医学》2007,31(12):902-903
目的评价头孢西丁纸片法替代苯唑西林纸片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方法。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30μg/片)和苯唑西林纸片法(1.0μg/片)检测MRSA,以胶乳凝集试验检测PBP2a为参考方法。结果用胶乳凝集实验检测的10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PBP2a阳性为87株,阴性为19株,用头孢西丁纸片法筛查MRSA敏感性为98.9%,特异性为100%。苯唑西林纸片检测MRSA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94.7%。结论头孢西丁纸片法筛查MRSA与PBP2a的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法可在常规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8.
HPLC法测定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BonChrom-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冰醋酸(810:190:10);检测波长254nm;流速为1ml·min^-1。结果:头孢西丁在75-12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0.1%。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头孢西丁对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它常用头孢菌素比较,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用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对本院1998年1月-1999年6月临床分离572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及微量稀释法测MIC,药敏结果根据NCCLS标准解释,并用DMS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头孢西丁对大肠埃希氏菌的敏感率达76%,其MIC90为16μg/ml。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敏感率达83%。结论 头孢西丁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头孢呋肟,对大肠埃希氏菌的抗菌活性甚至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30.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imed at comparing the individual efficacy of cephalothin, cefoxitin, and metronidaz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was performed among 74 colorectal surgical patients. Of 28 patients on cephalothin, seven (25 per cent) developed a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but among 23 patients in each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only one (4 per cent) in each group became infected.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 primary importance of anaerobes in the causation of postoperative sep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