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7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83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34篇
口腔科学   415篇
临床医学   558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01篇
综合类   1045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37篇
  5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骨不连接所需植骨材料,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诱导作用,促进骨修复.方法13例成人骨不连患者,选择4-10个月龄胎颅骨(FCB)作可吸收载体,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制备成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胎颅骨(bFGF/FCB),植入受骨区,以适当的内固定重新构建骨修复支架.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骨性修复,且成骨效应明显.结论胎颅骨作为植骨材料既可以起到植骨作用,增大植骨面,增加骨再生诱发点,屏蔽了骨断面,也避免了自体植骨的手术创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诱导和促进骨修复,二者复合物是治疗骨不连接的一种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22.
外伤性前额骨缺损不仅失去了保护脑组织的结构,而且明显导致前额部凹陷畸形外观,必需给予及时的修复。前额骨缺损的修复材料有多种。我科1998—2002年治疗前额骨缺损12例,其中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2例,硅橡胶修复2例,膨体聚四氟乙烯(expended polyletrafluoracthylene,ePTFE)修复4例,钛网修复4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颈椎骨折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及颈椎不稳定,对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的生理解剖关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无痛情况下的功能康复。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应用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长方体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46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均为男性,年龄21~62岁,平均47·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坠落伤20例。骨折部位:C33例,C412例,C516例,C610例,C4、C5同时骨折5例。骨折类型:垂直压缩性骨折4例,屈曲型压缩性骨折23例,过伸型压缩…  相似文献   
24.
闫伟强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07,20(4):247-250
目的:评价前路松解联合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的效果,探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21岁,平均14.7岁。均为右侧凸。均采用经前路松解植骨融合联合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其中前路经胸入路26例,胸腔镜前路松解植骨融合矫形术8例。随访时均摄全脊柱X线片。术前、术后所摄X线片进行以下各项测量指标比较:Cobb角、顶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距离。随访时观察有无脊柱失平衡、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80.62%,其中18例患者出现矫正度数丢失,丢失度数3°~10°,平均4.3°(术后平均14.2°,1年后随访平均18.5°)。所有患者术后胸椎生理性后凸得到重建。术后胸椎融合弯顶椎的旋转改善率62.91%,下融合椎旋转改善率47.60%,躯干偏移平均距离3.3mm,未见脊柱失平衡现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1例,胸腔积液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肺功能检查,未见有明显下降。脊柱胸弯融合段未发现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可明显改善顶椎的旋转度,得到满意的三维矫形效果。术前积极准备、合理手术设计,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重视预防并发症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鼻内镜下骨移植修复术治疗眶内壁击出性骨折缺损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我院收治 3例眶内壁骨折缺损患者 ,行骨移植修复术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男 ,35岁。因车祸右腿胫腓骨骨折 2h收入我院骨科。入院 3d因右眼球活动受限、复视请我科会诊。行鼻眼冠状位CT检查 ,报告为上颌窦前壁、眶下壁骨折 ,眶内壁击出性骨折 ,右侧颧弓骨折。于伤后 7d在鼻内镜下检查鼻腔 ,可见鼻中隔近鼻腔底处骨折 ,成角畸形 ,角顶端偏向左侧 ,黏膜撕裂。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切取鼻中隔软骨留下备用 ;鼻中隔矫正整复术后 ,再于鼻内镜下切除右侧钩突、开放同侧筛房、清理淤血及碎骨片 ,发现眶内壁缺损 1cm× 1cm ,…  相似文献   
26.
自体骨及异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已有百年历史 ,但自体骨移植取材时给患者造成新的创伤 ,尤其是正处于发育阶段青少年 ,而异体骨移植材料来源困难 ,并且由于免疫排斥反应 ,失败率在 10 %~ 5 0 %之间[1] 。同种异体胎儿骨的移植是近几年采用的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 ,不仅取材方便 ,用途广泛 ,损伤小 ,而且成活率高。本文仅就胎儿骨作为移植材料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方面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胎儿骨的组织学与临床移植特点1.1 “爬行替代”迅速 胎儿骨骨皮质薄而结构疏松 ,骨小梁呈指突状吻连 ,骨密质呈层状排列 ,其间有大…  相似文献   
27.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28.
我院1981—2001年采用带股方肌蒂骨块移植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19例,经治疗骨折达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迟缓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股骨颈骨折19例,男16例,女3例。左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重组异种骨(RBX)复合(bFGF/RBX)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bFGF/RBX用于脊柱后路融合2例、股骨骨不连2例、骨缺损修复5例、成骨不全弯曲畸形截骨矫形1例;于术前和术后10d、4、8、12周查静脉血Ca2 、P3-、AKP及摄片.结果:(1)除2例AKP值于术前、后变化显著外,其余8例病例的AKP值及全部病例的Ca2 、p3-值均正常;(2)X线平片显示:骨痂生长丰富、愈合时间提前;(3)无排异反应、感染,术后热均于术后4~5d至正常.结论:bFGF/RBX的成骨能力强,能缩短愈合时间,是组织相容性好、骨源丰富且安全的生物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0.
甲醛固定源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BJECTIVE: To conduct an in vitro study to assess the preliminary possibility of using formalin-fixed, instead of fresh, human bone tissues for allografting. METHODS: Fresh cadaveric bone tissues were fixed by formalin for more than 6 months and dissected into 5 mmx5 mmx5 mm pieces and 5 mmx5 mmx40 mm sticks, followed by chemical treatments to prepare the allograft bone materials. When alls treatments were completed, the bone grafts were centrifuged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cellular compatibility asses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ly used bone grafts clinically. RESULTS: The residual formaldehyde of the fixed allograft bone material was much below the controlled level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bone graft materials tested in regard to the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 CONCLUSION: This material we have prepared may meet the clinical demands for bone grafting,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less chance for infection by pathological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