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5篇
  免费   1001篇
  国内免费   1047篇
耳鼻咽喉   105篇
儿科学   358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1159篇
口腔科学   1293篇
临床医学   2462篇
内科学   1156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429篇
特种医学   8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1259篇
综合类   4265篇
预防医学   699篇
眼科学   157篇
药学   1253篇
  19篇
中国医学   1764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368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825篇
  2011年   1020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844篇
  2008年   970篇
  2007年   850篇
  2006年   772篇
  2005年   835篇
  2004年   812篇
  2003年   685篇
  2002年   611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02篇
  1999年   404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345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60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建立外消旋聚乳酸复合神经生长因子(poly-D,L-lactic acid/nerve growth factor,PDLLA/NGF)可吸收性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复合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DLLA单纯导管和PDLLA/NGF缓释导管,每根缓释导管含NGF450U。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切除中段坐骨神经10mm之后分别行自体神经移植(A组)、单纯导管桥接(B组)、单纯导管加一次性给药(C组)、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D组)修复坐骨神经,除A组外,均保留10m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比较各组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导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松,并开始降解,但外形仍保持完整。再生神经均顺利通过导管腔,组织学观察A组和D组内神经纤维数目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B组和C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图像分析显示除神经纤维计数D组高于A组外,A组和D组在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PDLLA/NGF缓释导管能够有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组织学观察指标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72.
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在林可霉素产生菌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林可霉素产生菌林可链霉菌188^#为原始菌株,经溶菌酶酶解获得原生质体,结合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分离得到216^#,摇瓶相对效价提高60%。经传代实验,菌株高产性状稳定。该菌种经上罐发酵生产,其林可霉素产生能力比原始菌种提高40%。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大鼠胫神经原位桥接切断的腓总神经,观察腓总神经再生程度、神经纤维的来源等。方法 将断裂的腓总神经近端和远端分别就近与胫神经施行端侧吻合,存活18个月后,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传导,取腓总神经远段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数量及状态。结果 远段腓总神经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远段腓总神经通过邻近神经的桥接与近段腓总神经之间有动作电位传导。结论 断裂腓总神经“π”式桥接于胫神经,部分再生神经纤维可能来源于原腓总神经近段,部分来自胫神经。  相似文献   
74.
应用和推广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体会(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认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在烧伤创疡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应用MEBT/MEBO观察烧伤创疡创面的再生修复变化。结果:MEBT/MEBO治疗77种创疡疾病冶愈率达92%以上,有效率达100%。结论:MEBT/MEN)治疗慢性体表性溃疡及皮肤病性皮肤损伤、感染性溃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5.
指数曲线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移植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指数曲线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移植修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 1 2 0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制成坐骨神经移植模型 ,随机分为A组 (对照组 )、B组 (弥可保组 )、C组(指数曲线电刺激组 ) ,给予不同的治疗 ,在不同时段观察步态、毛发、展爪反射 ,测定SFI、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重等指标。结果 :指数曲线电刺激有助于神经传导的恢复 ,减慢小腿三头肌失神经的废用 ,加快SFI及神经远段变性的恢复。结论 :指数曲线电刺激有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总结3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集1998~2001年我院确诊的再障患者,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36例再障患者中,慢性再障单用康力龙有效率60%;雄激素和CSA联合应用有效率80%。慢性再障总有效率为70%。重型再障单用康力龙有效率33.3%;雄激素和CSA联合应用有效率64.6%,慢性再障和重型再障3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25%。结论 雄激素是治疗慢性再障的主要药物,雄激素联合CSA治疗慢性再障及重型再障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7.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诱导小鼠耳毛囊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是否具备诱导小鼠耳部毛囊再生的功能;寻找理想的微囊直径。方法 以APA微囊包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将毛乳头细胞微囊移植至小鼠耳部皮下,6周后局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葡聚糖-荧光素在APA微囊中的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式,并对比相同时间、不同直径的APA微囊中葡聚糖-荧光素的强度,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微囊直径。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部位皮下有密集的同心圆状毛囊结构形成,其数量、大小、分化程度等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荧光素以同心圆状、逐层渗透的方式向APA微囊中扩散;相同时间内荧光强度比较:小囊组〉中囊组〉大囊组。结论 微囊化毛乳头细胞具备诱导毛囊再生的生理功能;微囊理想的直径是400μm。  相似文献   
78.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血液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AA的年发病率为7.4/1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环境保护意识及其措施相对滞后,与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有关的AA病例明显增多,此为我国近年来AA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如何准确而及时地识别每年逾万名新发AA病例并妥善处置是摆在广大基层全科医生面前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采用手术方法结扎门静脉分支,观察对侧肝脏的再生状态。方法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结扎组和假结扎组,在乙醚麻醉下行门静脉左支结扎和假结扎手术,分别在术后第1、2、3、7及14d用乙醚麻醉动物,心脏采血检测血清ALT值,取出肝脏后称重量;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计数肝细胞核分裂指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计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在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①血清ALT值结扎组与假结扎组比较在术后第1d升高(P〈0.01),但在第2d开始恢复正常;②肝脏重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细胞核分裂指数结扎组与假结扎组比较,术后第1~3d明显升高,第2d达高峰,第3d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结扎组(P〈0.01),以后逐渐恢复正常;④PCNA阳性细胞计数结扎组与假结扎组比较,术后第1~3d明显增多,第2d达高峰,第3d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假结扎组(P〈0.01),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①大鼠门静脉左支结扎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重量;②大鼠75%肝叶的门静脉分支结扎不影响肝功能,是安全可行的;③大鼠门静脉分支结扎可以作为研究肝脏再生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