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30篇
  免费   4069篇
  国内免费   2102篇
耳鼻咽喉   433篇
儿科学   725篇
妇产科学   405篇
基础医学   2921篇
口腔科学   318篇
临床医学   26858篇
内科学   6793篇
皮肤病学   239篇
神经病学   1372篇
特种医学   42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2篇
外科学   8012篇
综合类   38209篇
预防医学   7405篇
眼科学   16465篇
药学   16691篇
  169篇
中国医学   7782篇
肿瘤学   1018篇
  2024年   500篇
  2023年   1969篇
  2022年   1940篇
  2021年   2469篇
  2020年   2499篇
  2019年   2522篇
  2018年   1340篇
  2017年   2473篇
  2016年   2726篇
  2015年   3268篇
  2014年   6191篇
  2013年   6366篇
  2012年   8421篇
  2011年   9445篇
  2010年   9224篇
  2009年   8766篇
  2008年   9467篇
  2007年   8608篇
  2006年   7998篇
  2005年   8104篇
  2004年   6475篇
  2003年   5478篇
  2002年   4398篇
  2001年   3795篇
  2000年   2775篇
  1999年   2099篇
  1998年   1936篇
  1997年   1752篇
  1996年   1522篇
  1995年   1258篇
  1994年   1008篇
  1993年   717篇
  1992年   687篇
  1991年   553篇
  1990年   478篇
  1989年   494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在传染性肝病患者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100例传染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实施浅静脉留置针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1%,实施浅静脉留置针治疗后发生液体外渗2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未见患者发生留置针所致的全身感染问题及职业暴露。结论针对传染性肝病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治疗为主的9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患者,研究组术后镇痛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和托烷司琼,对照组术后镇痛采用羟考酮和托烷司琼,记录患者不同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满意度,HMGB1、TNF-α、IL-6和IL-10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术后静止时和运动时4 h、6 h、24 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 h、6 h、24 h和48 h患者自控镇痛累计羟考酮使用量和按压次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HMGB1、TNF-α、IL-6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升高,研究组术后HMGB1、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较单纯使用羟考酮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效果好,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炎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24只)与NAS组(24只);采用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依据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将RIRI组与NAS组大鼠又分为6 h、12 h、24 h及72 h四个亚组。NAS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NAS(5 mg·kg-1),RIRI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记录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AS对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分界清晰,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整齐;RIRI组大鼠再灌注后6 h视网膜各层出现水肿,以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较显著,神经节细胞数较正常组减少;随后视网膜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节细胞继续减少;NAS组大鼠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 视网膜水肿程度较 RIRI组轻,NAS组在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厚度较 RIRI组厚,NAS组各时间点神经节细胞数均较 RIRI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几乎未见 Fas+细胞。再灌注后6 h,RIRI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开始出现少量 Fas+细胞;再灌注后12 h,RIRI组视网膜 Fas+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视网膜Fas+细胞数达到高峰,棕色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 72 h 视网膜 Fas+细胞较再灌注后 24 h 减少。NAS组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 视网膜 Fas+细胞数均较 RIRI组各时间点减少,再灌注后24 h,Fas+细胞数达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组视网膜可见 FasL 全层低表达。RIRI组再灌注后 6 h,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存在少量 FasL+细胞;再灌注后12 h FasL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 FasL+细胞数达高峰,可见深棕色的细胞膜及细胞质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 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少。NAS组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 视网膜FasL+细胞数均少于 RIRI组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S可通过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效。方法:随机抽取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9例溶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49例非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采取早期康复措施及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对康复计划较易接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质量较高,可起到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对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从人、物、法、环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因素,提出并落实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的对策,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及防范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标准化措施。结果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36%降至活动后的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MicroRNA-21(miR-21)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iR-21在正常视网膜组织和确诊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在转染的基础上运用MTT检查RB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DCD4、Bax、Bcl-2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视网膜组织miR-21表达 (0.703±0.071)相比,RB组织miR-21为高表达(2.214±0.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Weri-Rb-1细胞中,与NC组(2.245±0.213)相比,miR-21抑制剂转染后明显降低了miR-21的表达水平,miR-21 inhibitor组为0.683±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细胞转染后24 h、48 h、72 h、96 h,MTT测定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两组24 h的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iR-21 inhibitor 组在 48 h、72 h、 96 h的A值均低于 N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NC组凋亡细胞在总细胞中百分比为(3.045±0.301)%和(4.832±0.493)%,miR-21 inhibitor组凋亡细胞在总细胞中百分比为(2.593±0.257)%和(40.167±4.014)%,miR-21 inhibitor组Weri-Rb-1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iR-21 NC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C组PDCD4表达(0.192±0.045)相比miR-21 inhibitor组(0.683±0.091)表达明显减少,NC组Bax的蛋白表达水平(0.143±0.036)相比miR-21 inhibitor组(1.192±0.054)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C组Bcl-2蛋白表达(0.864±0.038)相比miR-21 inhibitor组(0.257±0.026)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1是RB的促癌基因,miR-21抑制剂可以通过降低miR-2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这一过程与PDCD4、Bax、Bcl-2等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8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吸氧、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阿司匹林,30mg/次,1次/d,连续服用3d后减至10mg/次,1次/d。对照组44例阿替普酶(序贯)15mg,静推,后30min静滴50mg,后60min静滴35mg;阿替普酶(序贯)后,肝素100mg+生理盐水500mL,静滴,维持24h。治疗组44例阿替普酶(序贯)后,参麦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益气活血通络汤(半夏、人参、川芎、赤芍、麦冬、郁金、茯苓、当归各10g,丹参、红花、黄芩、瓜蒌各15g,薤白、陈皮各6g,甘草~炙3g),100mL/袋,1袋/次,2次/d;肝素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再梗死、心力衰竭、休克、出血、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8.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0.
亓雪  张玥  李华文  安震 《天津中医药》2020,37(7):792-794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文章在梳理历代中医辨证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和临床观察,分别从湿的来源、湿在慢性功能不全疾病中的具体体现和治疗3个方面来探讨本类疾病与湿的关系。认为湿作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与本病的形成密不可分,在治疗上应注重对湿的辨析,明确其性质、来源、病证特点等,选用多法以祛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