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1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2篇
临床医学   408篇
内科学   35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005篇
预防医学   345篇
药学   457篇
  10篇
中国医学   31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探究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6月符合纳入试验标准患者86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数据。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结果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的体重指数(P0.001)、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P=0.002)、血尿酸(P0.01)、同型半胱氨酸(P=0.03)比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尿酸(BUA)、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本院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60例,依据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124)和未发组(n=36),同期选取健康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n=160),检测所有人员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分析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和未发组血液透析后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明显低于透析前,未发组血液透析后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明显低于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和血液透析后血清NT-proBNP>4 381 ng/L、BUA>420μmol/L、cTnT>0.1μg/L水平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P<0.05);Cox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后,NT-proBNP>4 381 ng/L、BUA>420μmol/L、cTnT>0.1μg/L仍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血清NT-proBNP、BUA、cTnT水平下降,透析后NT-proBNP>4 381 ng/L、BUA>420μmol/L、cTnT>0.1μg/L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4名老年男性就诊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 2 h)等基本参数进行测定。并按血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间距进行分组,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体重指数(BMI)、腰围、舒张压、TC、TG、LDL-C、FPG均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HDL-C水平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且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BMI、腰围、舒张压、TC、TG、LDL-C、FPG呈明显正相关,而与HDL-C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与MS各组分密切相关,是MS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临床上在老年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血尿酸水平,并可将检测血尿酸水平作为MS预测及早期防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研究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方法选择本院64例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32例促甲状腺激素〈10mlU/L,视为A组,32例促甲状腺激素〉10mlU/L,视为B组,同期32例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C组,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体内的血脂、血糖和血尿酸水平,观察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检测显示观察组体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C组,B组体内的血脂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易导致体内血脂、血尿酸升高,引发脂代谢紊乱和高尿酸血症,对血糖的影响较弱,临床上需要加强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分析高原演练前后官兵血尿酸水平变化,探讨血尿酸水平改变对官兵健康的影响,为高原卫勤保障的疾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静脉血5 ml,在雅培Ci8200生化免疫自动化分析工作站完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尿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赴藏前已经有14.2%的人员出现高尿酸血症。赴藏后高尿酸血症的人员增加到48.6%,赴藏前后血尿酸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1赴藏前人员中有高尿酸血症;2急进高原官兵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加强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治疗,是高原卫勤保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50.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NAFLD的预防及发生提供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年度体检数据库中18~59岁、至少有2次连续体检记录、基线未发生NAFLD且无重要指标缺失者的数据,观察结局为NAFLD。收集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3.0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利用建模组资料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选取预测指标,用RStudio软件绘制线图,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正曲线对建模组和验证组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77名研究对象,其中建模组1585人,验证组792人。本研究共有467人发生NAFLD(累积发病率为19.6%),平均随访时间为(27.06±8.02)个月。其中,建模组NAFLD发病人数为310人(发病率为19.6%),验证组NAFLD发病人数为157人(累积发病率为1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R=0.334,95%CI:0.209~0.534)为NAFL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体质指数(HR=1.220,95%CI:1.172~1.271)、甘油三酯(HR=1.114,95%CI:1.052~1.18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1.252,95%CI:1.054~1.48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R=1.013,95%CI:1.005~1.021)、血尿酸(HR=1.003,95%CI:1.001~1.004)为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利用上述影响因素成功构建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89(95%CI:0.766~0.812)、0.777(95%CI:0.742~0.812),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吻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AFL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NAFLD的发生概率,为早期识别NAFLD高危人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