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2篇
口腔科学   132篇
临床医学   352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801篇
综合类   666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1篇
  4篇
中国医学   148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二期游离腓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在 GustiloⅢ型开放性股骨骨折并长段骨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股骨骨折并长段骨质缺损患者,早期行彻底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创面分别给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或用无菌敷料覆盖,定期伤口换药。术后根据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分别行植皮、邻近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待创面完全愈合,拆除外固定架,二期行游离腓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2.5年,平均1.5年。移植腓骨全部成活,股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9个月。患肢均恢复正常负重行走,随访期间无再骨折。腓骨供区伤口愈合良好,膝、踝关节功能不受限。无踝关节不稳定及外翻畸形发生。结论早期彻底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待创面完全愈合,拆除外固定架,行游离腓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是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股骨骨折并长段骨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老年KOA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与研究组(n=34),对照组行膝关节镜清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KSS、KSS评分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镜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老年KOA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总结评价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口腔颌面外科1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采用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同期行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移植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修复后下颌骨形态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组织量丰富,易塑形是修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应用膝关节镜联合腓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58~74岁,平均64.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26例。A组采用单纯膝关节镜清理术;B组采用膝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H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VAS评分:A组患者术后1个月优良率80.8%;术后3个月优良率84.6%;术后6个月优良率76.9%;术后12个月优良率65.4%。B组患者术后1个月优良率84.6%;术后3个月优良率88.5%;术后6个月优良率84.6%;术后12个月优良率84.6%。HSS评分:A组患者术后1个月优良率84.6%;术后3个月优良率88.5%;术后6个月优良率80.8%;术后12个月优良率73.1%。B组患者术后1个月优良率88.5%;术后3个月优良率92.3%;术后6个月优良率84.6%;术后12个月优良率80.8%。52例患者均保持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2.5个月。结论膝关节镜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经济性好,中远期疗效确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5.
136.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 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相似文献   
137.
背景:近年报道,腓骨长肌腱可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新的移植材料,且能取得与腘绳肌腱同等效果,有必要对这2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进行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英文分别在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中国生物医学)、英文数据库(Ovid、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自建库至2019年3月,并由2名评价员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并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通过制定的检索式共检索出中英文文献413篇,最终符合纳入标准10篇,包括647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其中271例使用腓骨长肌腱重建,376例采用腘绳肌腱重建;(2)Meta分析显示:腓骨长肌腱组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高于腘绳肌腱组(MD=1.23,95%CI[0.31,2.51],P=0.0009;MD=3.19,95%CI[0.07,6.31],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绳肌腱组(OR=0.15,95%CI[0.03,0.69],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Tegner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松弛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的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与腘绳肌腱相当,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优于腘绳肌腱组,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可推荐腓骨长肌腱代替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但是纳入文献质量限制,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8.
<正>1975年Taylor等第1次报道了腓骨肌游离移植修复胫骨缺损,1989年Hidalgo最先报道了腓骨瓣在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应用,此后许多文献报道了腓骨瓣的解剖、取瓣途径和临床应用。近年来国内外腓骨肌瓣游离移植已迅速广泛用于修复颌骨缺损,并同期和先期行种植义齿修复,可谓是一种良好的功能性修复。作者自2000年以来,共行腓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修复手术20例,均获得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3例截瘫患者外踝褥疮,均为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2.6岁.褥疮发生至手术修复时间分别为3、4、6个月,平均4.3个月.褥疮面积为2.0 cm×3.0 cm~5.0cm×7.0 cm.结果 3例患者腓骨长肌逆行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原褥疮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褥疮未再复发.结论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对非截瘫患者的应用尚需慎重.  相似文献   
140.
笔者2004/2008年采用小切口微创可吸收螺钉有限内固定结合高分子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中下段不稳定骨折54例,疗效确切,患者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15例,年龄4~15岁。均为新鲜骨折,闭合性骨折45例,开放性骨折9例(其中长螺旋型骨折25例,短斜形骨折18例,粉碎骨折11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9例,摔伤20例,砸伤5例。骨折平面位于中下段3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