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6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86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1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8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68篇
内科学   1372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44篇
特种医学   4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4765篇
综合类   2623篇
预防医学   409篇
药学   741篇
  15篇
中国医学   135篇
肿瘤学   13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918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986篇
  2008年   1127篇
  2007年   1218篇
  2006年   1314篇
  2005年   979篇
  2004年   766篇
  2003年   690篇
  2002年   531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根本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常伴有大量出血、渗血、渗液及输血治疗,而在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这三个不同阶段中,无肝期为病肝切除至新肝的大血管吻合开放,期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不能合成,而类肝素样物质增加,出现明显的纤溶亢进,如伴有供肝情况不良,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合成不能,就会产生凝血功能障碍,在无肝期中一旦发生则出血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研究MSC对Wistar大鼠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SD与Wistar大鼠为供受体建立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MSC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术后第7天检测肝功能、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肝组织病理形态及肝细胞凋亡。结果体外MLC中,Wistar大鼠T细胞增殖明显受抑,抑制率为48.44%。实验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L-2、IL-10分别为(134.2±45.0)、(162.5±30.5)U/L、(30.6±5.4)μmol/L、(187.35±18.26)、(193.95±37.62)μg/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55.6±54.3)、(296.4±71.2)U/L、(145.7±28.6)μmoL/L、(295.73±57.15)、(75.12±11.23)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检提示实验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脱氧脲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提示实验组肝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供体来源MSC能明显抑制MLC体系中受体源T细胞的增殖,并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45.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是肝移植实验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rat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 tionmodel,ROLTM ) ,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本文对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1 概  述ROLTM是研究肝移植器官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药理学、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等方面的理想动物模型[1] ,是一种较为复杂又较难掌握的动物模型。高水平的显微外科技巧和长期的训练是建立模型的两个基本要求。2 ROLTM制作的进展2 .1 发展历史ROLTM最先由美国的Sun等 (1973年 )报道 ,方…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和多巴胺组(D组,对照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D组术中静脉输注多巴胺;调整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输注速率,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MAP)>8.0 kPa。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6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 min及240 min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指标。 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各时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切皮前及切皮后60 min时两组各心肌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时点均超过正常范围;与切皮前及切皮后60 min时相比,两组新肝期60,240,min时各心肌酶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各心肌酶水平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使用剂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晚期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对患者心肌酶无不利影响;但新肝再灌注早期心肌细胞损伤严重,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肝移植病人中发生与未发生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衰组病人1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与术后发生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关因素包括术前血清肌酐、总胆红素、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肌酐高和术中尿量是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ICU留置时间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升高。结论:肝移植术后有较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术后少尿、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的病人及早实施肾脏替代等治疗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8.
大鼠肝移植的麻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合适剂量.方法对100只雄性Wister大鼠行40例肝移植,观察供受体麻醉过程、药物剂量和效果. 结果供体手术氯胺酮麻醉的剂量以100~125 mg/kg合适,受体手术氯胺酮麻醉的剂量以75~100 mg/kg合适.结论在大鼠肝移植的手术中,氯胺酮是一种理想的麻醉药品.  相似文献   
49.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0.
了解原位肝移植过程中无肝期门静脉淤血引起的肠道淤血性缺氧对肝完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肠道缺氧低氧耐受的内源性保护机制。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加以综述。对肝移植受体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可减轻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受体低氧预适应可能为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