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23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518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88篇
妇产科学   228篇
基础医学   523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7569篇
内科学   1598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2987篇
特种医学   17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490篇
综合类   19927篇
预防医学   2499篇
眼科学   114篇
药学   7507篇
  70篇
中国医学   2219篇
肿瘤学   233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614篇
  2020年   667篇
  2019年   751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707篇
  2016年   842篇
  2015年   971篇
  2014年   1829篇
  2013年   1972篇
  2012年   2557篇
  2011年   2878篇
  2010年   2908篇
  2009年   2973篇
  2008年   3105篇
  2007年   3301篇
  2006年   2922篇
  2005年   3348篇
  2004年   3045篇
  2003年   3109篇
  2002年   2523篇
  2001年   2296篇
  2000年   1514篇
  1999年   1209篇
  1998年   900篇
  1997年   806篇
  1996年   692篇
  1995年   608篇
  1994年   432篇
  1993年   274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 ,均可使纤维环突然破裂 ,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发生本病。但因其间盘突出部位、压迫程度以及继发无菌性炎症 ,包括生物化学及免疫刺激的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我院自 1996年利用硬膜外腔给药配合推拿整复、静脉点滴药物、口服中药散剂以及中药熏洗、功能锻炼的六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10 9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9例 ,男 6 3例 ,女 4 6例。年龄 2 5~ 5 8岁 ,平均 37岁 ,病程~ 1个月 19例 ,~…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低浓度布比卡因在乳腺癌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方法60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注入0.25%布比卡因完成手术,当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阻滞平面不够时辅助用异丙酚、氯胺酮等静脉药,观察病人情况。结果80%患者麻醉效果满意,20%麻醉病人在清扫腋窝时需辅助用药。结论低浓度布比卡因高位硬膜外麻醉治疗乳腺癌较安全,对病人呼吸循环干扰轻,又便于术后止痛,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53.
我们于1999~2003年间对CT或MRI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胶原酶溶核术加术后硬膜外镇痛治疗,并与单纯施行胶原酶溶核术治疗比较,观察其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2例ASAⅠ~Ⅱ级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加全麻组,诱导前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5 ml,继之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两组相同,Ⅱ组术中每50分钟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6~8 ml。术后24 h内用0.5%布比卡因镇痛,Ⅰ组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90 min各取桡动脉血10 ml,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麻醉后309、0 min全血高切及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但Ⅱ组这几项指标下降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且有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下降(P<0.05)。结论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更有利于预防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5.
微创多针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血肿量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目前已被神经科医师所接受,而传统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术后神经功能损伤重,预后欠佳已逐渐少采用,微创手术成为目前脑出血治疗的发展方向。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微创多针穿刺碎吸术早期治疗大血肿量脑出血9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颈性眩晕症31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宽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26-627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患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0):盐酸氯普鲁卡因组(C组)和盐酸氯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组(CE组)。分别用3%氯普鲁卡因6 mg·kg-1(C组)和含 1:20万肾上腺素3%氯普鲁卡因6 mg·kg-1(CE组)硬膜外阻滞,记录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给药后20min时运动阻滞程度;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3、6、9、11、13、15、17、20、30、45、60、 90min采取桡动脉血1.5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氯普鲁卡因浓度,经计算机软件拟合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E组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0.49±0.47、(0.32±0.22)mg· L-1,达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8±3、(9±4)min;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6、(7±4)μg· min·ml-1;清除速率常数(K)分别为0.32±0.21、(0.36±0.32)min-1;两组间Cmax、Tmax、AUC及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8.
患者女,34岁。因妊娠24周,不规律持续腹痛20h急诊入院。产科检查:宫高20cm,腹围94cm,胎心152次/min,节律规整,宫缩(+),不规律胎动(+),胎膜未破。超声所见:胎儿双顶径6.0cm,胎心率155次/min,腹围:18cm,股骨长径3.8cm,各脏器发育正常,胎动频繁;  相似文献   
59.
镇痛泵是利用微量输液泵将吗啡、度冷丁、曲吗多等镇痛药物定时、均速注入硬膜外腔或静脉而达到止痛目的。镇痛效果好,镇痛作用持久,成瘾机会少。术后病人使用镇痛泵的过程中应细致观察及护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2岁(38~73岁),均为子宫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CSA)的效果。方法择期肾移植术患者24例,ASAⅢ级,随机分为3组(n=8),DCEA组:L1-2与L3-4间隙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5ml,初始剂量10—20ml(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EA组:L1-2间隙硬膜外穿刺,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调节体位和硬膜外给药量(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A组: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根据阻滞平面给药2—4mg,次。3组目标阻滞平面k,记录入手术室后(基础值)和首剂量局麻药注入后1、5、10、15minSP、DP、MAP、HR。于麻醉前(T1)、移植肾植入髂窝后即刻(T2)、手术结束(T3)测血糖;记录开始注入局麻药至出现满意阻滞平面的时间、肌松程度、肾脏植入髂窝后患者不适感和局麻药总量。结果与CSEA组比较,阻滞平面达T6时间DCEA组延长(P〈0.05),局麻药总量DCEA组增多,CSA组减少(P〈0.05)。3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应及肌松程度CSA组优于DCEA组和CSEA组。结论与硬膜外阻滞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相比,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产生较好的镇痛、肌松效果,且局麻药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