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34篇
  免费   1631篇
  国内免费   1035篇
耳鼻咽喉   472篇
儿科学   174篇
妇产科学   97篇
基础医学   1834篇
口腔科学   1105篇
临床医学   4815篇
内科学   1384篇
皮肤病学   428篇
神经病学   3092篇
特种医学   13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299篇
综合类   10480篇
预防医学   1772篇
眼科学   289篇
药学   3643篇
  87篇
中国医学   2158篇
肿瘤学   502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1156篇
  2022年   1007篇
  2021年   1350篇
  2020年   1360篇
  2019年   1321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1004篇
  2016年   1077篇
  2015年   1318篇
  2014年   2071篇
  2013年   2013篇
  2012年   2294篇
  2011年   2423篇
  2010年   2199篇
  2009年   2097篇
  2008年   2436篇
  2007年   2224篇
  2006年   2044篇
  2005年   2078篇
  2004年   1721篇
  2003年   1692篇
  2002年   1291篇
  2001年   992篇
  2000年   756篇
  1999年   594篇
  1998年   485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98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2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机制。方法:将SOD1G93A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及利鲁唑治疗组,每组各8-10只。小鼠日龄30 d后,针刺组选取双侧天枢穴(ST25)及足三里穴(ST36)予以电针治疗。利鲁唑治疗组按照30 mg/(kg·d)的剂量予以90 d日龄小鼠灌胃治疗,1次/d。模型组及对照组常规饲养,不予干预。于小鼠电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4组进行体质量记录及行为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脑干及脊髓中IBA-1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小鼠精神状态及运动功能良好,针刺组及利鲁唑组小鼠较模型组精神状态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转棒实验结果显示针刺组及利鲁唑组小鼠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在模型组脑干IBA-1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 而利鲁唑组IBA-1阳性细胞表达虽有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与IBA-1阳性细胞在脊髓L4-5节段表达趋于一致(P<0.05)。针刺治疗后脊髓中促炎因子TNF-α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利鲁唑组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及利鲁唑灌胃治疗均可以改善小鼠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但早期针刺干预明显减少脑干及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TNF-α释放,表明电针治疗ALS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神经炎症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2.
23.
<正>1、在选定论文题目时,务请充分检索相关文献,以避免文章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献过度重复(要求不超过40%)。撰稿前务必上网认真阅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投稿要求(刊登在本刊每年第1期、第13期),严格按要求的项目和规范格式撰写。本刊欢迎选题新颖、内容实用、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字精炼的论著类文章。不采用内容一般、缺少新意、书写格式不规范、数据不准确、文章整理粗错、文字表达较差的文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经梨状肌和臀小肌的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108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50例病人(55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A组,46例病人(53髋)行经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B组,记录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最大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髋关节HHS评分、VAS疼痛评分和下肢功能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病人影像学指标情况(外展角、前倾角、偏心距)和生存质量情况(以SF-36量表表示)。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B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长于B组(P < 0.05~P < 0.01);A组病人术后1、3、7 d的HISS评分低于B组,VAS评分高于B组(P < 0.05~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14、30、90、180 d的HISS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30、90 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显著优于A组,术后30 d单腿站立测试时间长于A组,术后90 d的6 min步行测试距离优于A组(P < 0.05),其他时间点2组病人下肢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倾角小于B组,偏心距大于B组(P < 0.05);B组病人SF-36评分量表肢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健康程度得分均优于A组(P <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经梨状肌与臀小肌间隙入路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近期疗效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术式,符合快速康复理念,但手术时长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前倾角偏大,偏心距偏小。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在缓解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改善关节畸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Berger等将微创技术首次应用于人工THA,如今微创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得以广泛应用。其相对传统人工THA而言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低的脱位率和更快速的康复。THA是现代医学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包括髋关节直接前入路、髋关节后入路和慕尼黑骨外科入路等。文章主要对上述手术入路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8.
29.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病因不清的致死性神经系统罕见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及延髓麻痹,最终累及呼吸肌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顾锡镇教授从脾肾论治,运用健脾补肾法治疗该病在延缓疾病进展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文章总结了顾教授辨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经验,并例举1个典型医案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3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92-194
目的探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Stopp入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26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17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相比较,采用Stoppa入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P0.05)。在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效果方面,两种入路手术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骨盆及髋臼骨折中,Stoppa入路是值得选择的一种手术入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