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721篇
  免费   6570篇
  国内免费   3036篇
耳鼻咽喉   349篇
儿科学   3113篇
妇产科学   1191篇
基础医学   4254篇
口腔科学   877篇
临床医学   32288篇
内科学   17321篇
皮肤病学   1757篇
神经病学   930篇
特种医学   36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0篇
外科学   7438篇
综合类   56989篇
预防医学   37630篇
眼科学   535篇
药学   28807篇
  298篇
中国医学   11257篇
肿瘤学   1439篇
  2024年   921篇
  2023年   3655篇
  2022年   2773篇
  2021年   3995篇
  2020年   4617篇
  2019年   4704篇
  2018年   2224篇
  2017年   4839篇
  2016年   4392篇
  2015年   6038篇
  2014年   10729篇
  2013年   10157篇
  2012年   12233篇
  2011年   12761篇
  2010年   11941篇
  2009年   11166篇
  2008年   12475篇
  2007年   11629篇
  2006年   10695篇
  2005年   10977篇
  2004年   8894篇
  2003年   8375篇
  2002年   6947篇
  2001年   6142篇
  2000年   5011篇
  1999年   3901篇
  1998年   3469篇
  1997年   3336篇
  1996年   2693篇
  1995年   2169篇
  1994年   1612篇
  1993年   1227篇
  1992年   933篇
  1991年   865篇
  1990年   704篇
  1989年   750篇
  1988年   128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对不同年龄、手术种类、基础疾病、体质指数、盆腔感染史、引流管留置患者术后盆腔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上因素与盆腔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结果 200例患者均采取妇科手术进行治疗,术后6例患者出现盆腔感染,所占比例为3.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基础疾病、体质指数、盆腔感染史、留置引流管、手术方式均是引起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炎主要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过大,肥胖且存在盆腔感染史和基础疾病,选择开放手术,术后留置引流管,极易产生盆腔感染,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时,应重点注意以上因素,提前制定好预防措施,避免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影响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流行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制定预防Hp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海安市某医院Hp阳性者病历信息及Hp药物试验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分析海安市某医院2015—2019年Hp阳性者2 546例。全年各月有Hp阳性病例,阳性病例以6—8月较多,占38.64%,男性1 363例(占53.53%),女性1 183例(占46.47%)。均为≥18岁成年人, ≥60老年组1 143例(占44.8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 664例(占65.36%)。家务(348例,占13.67%)、农民(335例,占13.16%),以及个体、商、企服务人员(256例,占10.05%)所占比例较高。Hp对甲硝唑(95.44%)、克拉霉素(21.56%)、左氧氟沙星(20.54%)耐药率较高,其中2015—2019年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整体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 2015—2019年海安市Hp阳性者主要分布在农村镇街,主要以文化程度较低者为主,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在对流行人群制定预防措施及治疗用药时应考虑Hp耐药性。  相似文献   
63.
王鸣 《家庭健康》2020,(3):39-39
感染肺炎对糖友来说会有生命危险,但大多数糖友处于感染肺炎的危险之中却毫无防备,甚至全然不知,没有釆取任何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是非常危险的。在同一环境下,糖友患肺炎的概率是健康人的6倍。如此之高的肺炎发病率与高血糖导致的抵抗力降低密切相关。糖友在高血糖状态下,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下降,使肺炎球菌在呼吸道大量繁殖,容易导致肺部感染,从而带来严重后果。以肺炎球菌菌血症为例,成人的病死率高达20%,而在糖友中会增加到50%,同时肺炎感染反过来会加重血糖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Hp感染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p根除情况及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8/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患者采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提高Hp根除率,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PICC置管患者1 340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置管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1 340例患者中有2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期感染与患者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和血栓史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25例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结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止置管期感染。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新生儿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应用头孢曲松钠与氨苄西林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8年7月诊治的60例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氨苄西林治疗,研究组予以氨苄西林与头孢曲松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体温下降时间、颅高压解除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WBC、蛋白浓度、糖浓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氨苄西林对新生儿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促使新生儿尽快康复,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究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开腹切除组和腹腔镜切除组,每组10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统计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N)数目及淋巴细胞(L)数目及CD_4~+、CD_8~+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开腹切除组患儿相比,腹腔镜切除组患儿的术后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比例均减少(P<0.05);手术后1周,腹腔镜切除组患儿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sICAM-1含量显著降低(P<0.05);CD_4~+T细胞百分比及CD_4~+/CD_8~+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恢复较快,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一类重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假丝酵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由假丝酵母引起的深部器官感染致死率高达45%。快速精准的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有利于降低假丝酵母感染的病死率。利用影像学手段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为假丝酵母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早确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假丝酵母的深部器官感染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及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综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同行进行相关研究和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