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001篇
  免费   9090篇
  国内免费   5045篇
耳鼻咽喉   485篇
儿科学   757篇
妇产科学   686篇
基础医学   6656篇
口腔科学   1637篇
临床医学   10094篇
内科学   7433篇
皮肤病学   922篇
神经病学   1906篇
特种医学   36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5944篇
综合类   33072篇
预防医学   7297篇
眼科学   877篇
药学   24808篇
  206篇
中国医学   23565篇
肿瘤学   4137篇
  2024年   1599篇
  2023年   5052篇
  2022年   4178篇
  2021年   5095篇
  2020年   4742篇
  2019年   5006篇
  2018年   2700篇
  2017年   3972篇
  2016年   4141篇
  2015年   4325篇
  2014年   6408篇
  2013年   5986篇
  2012年   7539篇
  2011年   7609篇
  2010年   6506篇
  2009年   6368篇
  2008年   6666篇
  2007年   5747篇
  2006年   5277篇
  2005年   6031篇
  2004年   4644篇
  2003年   4749篇
  2002年   3352篇
  2001年   2922篇
  2000年   2329篇
  1999年   1814篇
  1998年   1556篇
  1997年   1380篇
  1996年   1302篇
  1995年   1148篇
  1994年   884篇
  1993年   560篇
  1992年   529篇
  1991年   513篇
  1990年   422篇
  1989年   440篇
  1988年   173篇
  1987年   144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52.
53.
54.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NEC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患儿康复情况(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29/38),观察组为94.74%(36/38),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提高,观察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可有效提高NEC临床疗效,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加快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联合VP(长春地辛+地塞米松)方案对复发难治TCF3-HLF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TCF3-HLF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8岁,经标准化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均未能获得长久缓解,第二次复发时采用维奈克拉联合VP方案治疗1个月后复查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低下,未见明显原始幼稚细胞,后衔接父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持续缓解2年。结论:维奈克拉联合VP方案可能是复发难治TCF3-HLF阳性ALL的有效挽救方案。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体外循环外科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特点,探讨治疗主动脉弓缩窄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开胸行主动脉弓缩窄矫治术的患儿8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I组:62例,平均年龄12.2(6.0,37.3)个月;体质量(11±5.4)kg;采用主动脉端端吻合术。Ⅱ组:18例,年龄18.7(8.5,35.7)个月;体质量10.8(7.4,14.2)kg;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补片成形术。观察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以及诊断、主动脉狭窄段部位、狭窄段长度、狭窄段内径等分布,并记录术前、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峰值压差、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随访上下肢血压等一般情况。结果:I组主动脉狭窄段长度(9.93±4.8)mm,最狭窄处内径(2.84±0.49)mm,II组狭窄段长度15(10,20)mm,最狭窄处内径(3.33±0.59)mm,两组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9(6.6,16.4)h、ICU滞留时长37.2(20.6,70)h,II组分别是14.5(7.5,21.4)h、45.2(20,93.9)h,I组患儿带管时间更短(P<0.05); I组中并发乳糜胸1例,II组中并发左侧气胸1例,两组均未见出血、死亡等并发症;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狭窄段较短的患者可行主动脉端端吻合,而狭窄段较长,且狭窄内径不过窄可以选择左锁骨下动脉翻转补片成形术。  相似文献   
58.
腹壁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应用植入材料对腹壁疝进行修复重建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至今尚无一种植入材料能够达到理想的标准。腹壁缺损的分级有助于识别发生外科手术部位事件(surgical site occurrence, SSO)风险的高危患者。了解不同植入材料的特性,在腹壁缺损分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补片将有助于提高腹壁缺损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现有植入材料进行改进及新型智慧生物活性材料的创建是未来植入材料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并发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者外周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收治的190例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为HFpEF并发MP感染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未并发MP感染的HFpEF患者106例为HFpEF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NT-proBNP、galectin-3、MMP-3水平;比较随访1年后不同预后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NT-proBNP、galectin-3和MMP-3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HFpEF并发MP感染组患者外周血NT-proBNP、galectin-3、MMP-3水平均高于HFpEF未感染组(P<0.05)。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NT-proBNP、galectin-3、MMP-3联合检测评估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 d、NT-proBNP≥6 091.35 pg/ml、galectin-3≥9.16 ng/ml和MMP-3≥245.53μg/L是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T-proBNP、galectin-3、MMP-3在HFpEF并发MP感染预后不良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且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观察PAMD对胰腺癌BxPC-3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讨论PAMD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作用靶点。方法: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以不同终浓度的PAMD培养液进行干预,对照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进行以下实验:(1)利用台盼蓝染色测定各组中BxPC-3细胞生长周期;(2)运用MTT法检测各组BxPC-3细胞增殖情况;(3)利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BxPC-3细胞中Shh、Ptch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癌细胞生长缓慢;(2)PAMD高、低剂量组及5-FU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2.35%、44.62%、56.07%;(3)与对照组相比,Shh、Ptch1 mRNA的表达均下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MD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对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位点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PAMD对胰腺癌的抗癌作用机制可能与Hedgehog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