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4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33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9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93篇
内科学   102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8篇
外科学   822篇
综合类   3316篇
预防医学   59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86篇
  11篇
中国医学   806篇
肿瘤学   17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562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81篇
  2005年   596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95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573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308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经纤维结肠镜取30例大肠癌的癌灶粘膜行定性、定量厌氧菌培养。菌群分析显示类杆菌属和梭菌属检出率分别达73.3%和83.3%,其中脆弱类杆菌在类杆菌属中占51.4%;产气荚膜梭菌在梭菌属中占38.6%。较高的检出率表明这两种厌氧菌与大肠粘膜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大肠癌的致癌过程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73.
本文总结178例中晚期大肠癌,运用中医"三步梯级止痛疗法"和辩证分型治疗后,Ⅰ级疼痛缓解率达100%,Ⅱ级疼痛缓解率为63.6%,总缓解率86.1%,而对疼痛以外其它症状缓解有效率平均为10.5%。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误诊原因,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青年人大肠癌的诊断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直肠癌36例中被误诊为结肠炎7例,痔疮并出血5例,痢疾3例,肛周脓肿并肛瘘2例;结肠癌26例中被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3例,结肠炎2例,缺铁性贫血1例。误诊率37.1%。结论 青年人大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治疗水平有赖于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5.
伊立替康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新药.我们应用伊立替康联合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治疗61例转移性大肠癌取得较好疗效,且毒副反应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6.
应用肿瘤相关糖蛋白72抗原(TAG-72)的单抗72-45及两种凝集素PNA和DBA对不同组织分型的大肠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中TAG-72抗原及PNA受体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和89.3%,DBA受体呈阴性;在癌旁组织中三者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53.3%和63.3%;在正常大肠粘膜中TAG-72抗原及PNA受体均呈阴性,而DBA受体全部呈阳性。由此认为72-45单抗和PNA可做为大肠癌的有效标记物,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后肝转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5例大肠癌手术后肝转移的诊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的病例均得到CEA、B超和(或)CT检查证实,其1年和3年生存率在根治性手术切除组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结论:肝转移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及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是改善其预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78.
大肠癌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从而筛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方法选用IMAC#3蛋白质芯片和SELDITOF蛋白质芯片技术,对64例大肠癌患者和40名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大肠癌术前血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分析发现共有19个蛋白质表达量有明显差异。并获得分子量为5908.55Da等5个蛋白质组成的模板,可将大肠癌与正常人正确分组,其正确分组率分别为97.5%(56/64)和80.0%(32/40)。术后血清蛋白质谱中,原高表达的蛋白质明显下调。利用该模板诊断大肠癌的灵敏度达96.8%,特异性达92.5%。结论血清中可以筛选到诊断大肠癌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用以预后的判断。SELDITOF蛋白质芯片技术为建立蛋白质模板用以早期诊断大肠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9.
吴莉  孙渝 《贵州医药》2003,27(5):423-425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预后与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是分子量为3 6KD的一种周期素 ,表达和合成于细胞周期S期和G1 晚期。我们应用抗PCNA的单克隆抗体 ,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大肠癌作了研究 ,旨在探讨其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预后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 选用我院 1 988~ 1 995年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石蜡标本共 5 0例 ,其中男 3 1例 ,女 1 9例。年龄 2 2~ 68岁 ,平均 5 0岁。按WHO标准 ,组织分化程度 :高分化 1 3例 ,中分化 1 6例 ,低分化 2 1…  相似文献   
80.
为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 )与家族性的关系 ,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对 1个HNPCC家系 4代共 2 7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族中有手术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者 7例(11人次 ) ;其中有 2例行 3次结肠手术 ,3例可疑大肠癌 ,1例肝癌。家系中第 4代共有 9人 ,男女比例为 1∶2。年龄 16~ 3 2岁。 9例均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 ,未发现结肠内有肿瘤及息肉。提示了解HNPCC的临床特点和详细询问病史是及时诊断的关键。HNPCC经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