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63篇
  免费   3236篇
  国内免费   2279篇
耳鼻咽喉   502篇
儿科学   801篇
妇产科学   182篇
基础医学   2148篇
口腔科学   764篇
临床医学   7412篇
内科学   5078篇
皮肤病学   1205篇
神经病学   607篇
特种医学   15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4篇
外科学   2860篇
综合类   15483篇
预防医学   3467篇
眼科学   175篇
药学   10059篇
  82篇
中国医学   5402篇
肿瘤学   2170篇
  2024年   451篇
  2023年   1625篇
  2022年   1363篇
  2021年   1720篇
  2020年   1655篇
  2019年   1683篇
  2018年   819篇
  2017年   1370篇
  2016年   1464篇
  2015年   1591篇
  2014年   2385篇
  2013年   2405篇
  2012年   3243篇
  2011年   3246篇
  2010年   2883篇
  2009年   2915篇
  2008年   3345篇
  2007年   3062篇
  2006年   2975篇
  2005年   2983篇
  2004年   2347篇
  2003年   2209篇
  2002年   1870篇
  2001年   1717篇
  2000年   1203篇
  1999年   1006篇
  1998年   925篇
  1997年   892篇
  1996年   883篇
  1995年   771篇
  1994年   621篇
  1993年   473篇
  1992年   404篇
  1991年   388篇
  1990年   352篇
  1989年   323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肺组织中及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坏死及功能改变的差异。采用Wistar大鼠20只。腹腔注射LPS(O55B5,5mg/kg)造成内毒素血症,给予LPS后2,4,8,12小时(每组5只动物)取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密度梯度法分离PM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和坏死比例以及呼吸爆发功能的改变,同时采用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内毒素血症时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MN凋亡细胞比例相似。但与对照相比,外周血PMN坏死比例明显增加,呼吸爆发能力明显受抑,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MN坏死比例显减少,呼吸爆发能力显增强。结论:在内毒素血症时,扣押于肺组织中的PMN在凋亡和坏死上表现出与比例显减少,呼吸爆发能力显增强,结论:在内毒素血症时,扣押于肺组织中的PMN在凋亡和坏死上表现出与外周血PMN不同的改变,其结果是组织中PMN存活增加,并持续处于活化状态,这与PMN造成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3.
人的中性粒细胞(PMN),用罗氏染色(Romanowsky stain)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胞浆中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嗜天青颗粒为粗大的紫红色,在原始粒细胞阶段很少或见不到,至早幼阶段含量最丰富。随着细胞的成熟,酸性粘蛋白合成增加,并与嗜天青的碱性颗粒形成复合物,从而失去嗜天青的特性。故自中幼阶段以下,嗜天青颗粒已变得不明显,甚至已见不到,而让位于细小、不规则的特异性颗粒。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即使成熟的PMN,嗜天青颗粒仍可见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4.
95.
96.
赖晶红  葛宪民 《广西医学》2002,24(12):2024-2027
随着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甲~庚型肝炎病毒相继被发现 ,但在临床中仍有 1 0 %~ 2 0 %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依然病因不明 ,无法用已建立的甲~庚型肝炎的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学分型 ,所以称为非甲~庚型肝炎。 1 997年 1 2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 1) 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 ,从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克隆出新的肝炎病毒 ,并以该患者姓名的大写字母名为 TTV,该命名恰巧与输血传播病毒 (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三个英文名字的字头一致。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人群中普遍存在 TTV感染 ,且呈全球分布 ,感染率高 ,TTV除可经…  相似文献   
97.
98.
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入院时的护理治疗1.1入院介绍:护士要热情、和蔼可亲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有关事宜,若有事可按床头的传呼器等,以消除患者对住院的陌生感。1.2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呵护可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9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胃肠疾病,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由于其临床表现为多样性、非特异性,易发生漏诊、误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从1995至2002年共确诊3例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和病理、治疗及预后作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00.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是存在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一类自身抗体,其抗原是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质成分.除此之外,微型多动脉炎、局限性肾动脉炎等的发病与ANCA亦密切相关.临床上将上述疾病称为ANCA相关系统性血管炎(AASV).AASV肾脏损害的表现主要包括少尿、血尿和蛋白尿,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目前诊断主要依赖肾脏病理学检查,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寡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形成以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新月体.AASV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老年、肾功能严重受损.肾脏病理为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肾间质纤维化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