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置入正常皮肤软组织下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通过定期向扩张囊内注入生理盐水使其不断扩张,可获得"额外"皮肤软组织。目的:对传统皮肤扩张器进行改造并应用于构建自体复合皮。方法:将传统单注射壶皮肤扩张器改造成双注射壶,原有的注射壶通向扩张囊内,添置的注射壶通向囊外,扩张囊容量10mL。将改造后的扩张器埋植于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背部皮下,扩张器埋置2周后,经注射壶注入原代培养的自体表皮细胞悬液,即种植于扩张囊和纤维包囊的腔隙内。结果与结论:新西兰大耳白兔完全存活,扩张器未出现破损渗漏,伤口均愈合,无排异反应。注入表皮细胞种植1周后,纤维包囊表面可见较多的上皮细胞岛,但未形成完整的细胞层;2周后的纤维包囊表面可见完整的类似于假复层鳞状上皮的细胞层,两者结合紧密。提示经改造的新型皮肤扩张器用于体内构建自体复合皮是可行的,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 E. m)在灰仓鼠腹腔内的生长发育规律,制作E. m灰仓鼠动物模型。方法2000个E. m原头节/只剂量腹腔接种灰仓鼠,接种后10、15、18、22、39、60、80和100 d,测量包囊重量和抗体,计算包囊重与灰仓鼠体重的包囊系数,观察多房棘球蚴在灰仓鼠体内的发育规律。分别按100个/只、500个/只和2000个/只剂量腹腔接种灰仓鼠各10只,100 d后剖检比较不同感染剂量的包囊发育情况和感染率。结果62只灰仓鼠中有59只感染了多房棘球蚴。18 d 可观察到成熟原头节,感染率达到100%,15 d出现抗体阳性,60 d时包囊系数达到15%以上;100、500和2000三种剂量的感染率100%;结论建立的灰仓鼠腹腔多房棘球蚴动物模型具有感染率高,感染周期短,包囊生长发育和抗体滴度变化易观察,感染60 d可作为E. m动物模型成模观察期。包囊系数,抗体滴度和包囊发育变化可作为造模的主要参考指标。雌性灰仓鼠造模优于雄性。  相似文献   
63.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时间长,价格贵,修复效果不佳,而且抗原的消除以及疾病传播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诞生之前,如何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解决自体皮源奇缺患者的创面修复难题? 目的:观察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复合皮用于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方法:取大耳白兔10只,于其背部中线两侧对称部位皮下各埋植一球形硅胶扩张器,待扩张器周围形成纤维包囊后,分别向其中注入原代培养的自体皮肤上皮细胞悬液(实验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周后取出扩张器,可见实验组形成上皮化的纤维包囊,即自体复合皮。沿扩张囊周边切除扩张器顶部皮肤及部分纤维包膜,而扩张器底面和顶部周边的纤维包囊予以保留,形成自体复合皮覆盖的创面,而对照组创面为非上皮化的纤维包囊覆盖,每日观察创面的愈合状况直至痊愈。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创面红润洁净,分泌物少,平均愈合时间为(14.0±0.4) d,镜下可见上皮层厚而规整;对照组创面分泌物较多,平均愈合时间为(27.0±0.7) d,镜下见上皮层薄且细胞排列不规整。说明应用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复合皮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4.
弓形虫多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导致宿主发生弓形虫脑炎等严重病变,甚至致死。体外培养弓形虫包囊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包囊形成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探讨包囊活化机制、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化机制及制备包囊抗原等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文综述了弓形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包囊及速殖子与缓殖子间转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弓形虫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弓形虫包囊的肉品.在肉用畜禽中,猪、牛、羊、鸡均有感染,以猪的感染率最高[1].由于肉品弓形虫检验缺乏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沿用的动物接种法操作繁琐,时间周期长达2~3周,检测效率不高.为提高检测效率,以小鼠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对肌肉PCR样品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具有较高检出率和特异性、用时短、操作简便、适于肌肉弓形虫包囊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6.
用自制的微包囊形成器具,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等制成微囊包膜,结果证明,此膜对免疫球蛋白不能透过,而对垂体TSH、GL、RPL易于通过,说明,这种半透膜已具备免疫隔离功用。本实验还揭示,微包囊的大小与制作过程中的氧气流速相关最密切。  相似文献   
67.
68.
69.
用高分子作为载体的高分子微包囊和纳米级包囊药物制剂不仅能控制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释放,而且可对生物体的生理指标变化作出反馈,因而可以成为靶向药物释放体系。通过用高分子包囊还可以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生理活性,提高药物稳定性,使之成为长效药物,并使一些难以口服的药物能够制成口服制剂。文章在介绍有关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药学、药理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综述了高分子包囊药物的制备技术和应用。阐述了高分子包囊的粒径、表面积、孔度、药物性能和药含量,以及高分子包囊材料的性能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对药物传送机理亦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0.
王志刚   《中国医学工程》2015,(2):157+160
目的寻找复发性耳前瘘管的合理治疗方式,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术后复发性耳前瘘管的再次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合理的治疗方式。结果 16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合并感染,经2~4天换药后愈合,全部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显微镜下耳前瘘管再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分辨率高,瘘管或包囊易寻早,手术彻底、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