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7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765篇
耳鼻咽喉   8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96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311篇
内科学   13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66篇
特种医学   1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789篇
综合类   1333篇
预防医学   238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393篇
  7篇
中国医学   138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500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8月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1年9月~2012年4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护理基础上结合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实践、考核,修订防范的改进措施,护理用具的改良,同伴教育,预见性护理指导和适应性训练,术后加强正确的搬运和良肢位放置。并比较两组防假体脱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遵医行为、假体脱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对防假体脱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遵医行为、假体脱位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合理科学有效的体位管理对预防假体脱位具有重要作用,能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ASO)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57例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16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其中48条肢体单纯进行球囊扩张,113条肢体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手术结束前均行动脉造影,以了解扩张后动脉通畅情况。术后常规抗凝治疗。结果 1例腘动脉分叉以下闭塞患者和4例股浅动脉或髂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而失败截肢,117条肢体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恢复,157条肢体皮温升高。结论对肢体动脉硬化行闭塞患者,腔内介入是一种创伤小和可重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背景:髋臼重建植骨分为颗粒植骨、结构植骨和混合植骨,而颗粒骨由于制作简便、愈合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目的: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16例髋关节翻修AAOSIII骨缺损患者采用单纯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器械或结构植骨处理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颗粒打压植骨对该型髋臼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按照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半年周期随访中,16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恢复行走功能。16例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平均48.00分提高到84.94分(P<0.01),其中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患者满意率为94%。16例患者术后X射线片示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接近)正常,臼杯骨性覆盖良好,植骨颗粒获得放射学骨整合,臼杯假体未发生移位,假体植入物未发生位置改变或断裂现象。结果提示颗粒打压植骨技术修复翻修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有效重建了髋臼的骨性结构,保留并恢复了髋臼的骨量,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4.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34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与结论:1982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9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并发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处理方法. 方法:31例32膝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均为女性,年龄53-85岁,平均68.5岁,病程8-25年,平均22.3年,其中骨性关节炎27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膝.膝外翻角12°-32°,平均20°;Q 角为13°-23°,平均16°.采用正确截骨,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 Goldthwait-Roux 术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2-120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98.2±10.3)°.KSS 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5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1分;KSS 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3分.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屈膝45° Knutsson 髌骨轴位 X 射线片检查无髌骨倾斜、半脱位或脱位.结果说明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采用稳定性假体,正确截骨及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 Goldthwait-Roux 术,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6.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背景:目前保肢手术已经成为四肢恶性骨肿瘤的规范治疗方式,其目的是不但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要保存良好的肢体功能。目的:就四肢恶性骨肿瘤人工关节置换及同种异体骨移植等各种保肢方式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12年10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关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malignant bone tumor,salvage treatment,allograft bone graft,prosthesis and microwave",中文检索词为"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大段异体骨,肿瘤假体,微波灭活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3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对于四肢特别是关节周围的恶性骨肿瘤,大多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微波灭活治疗。②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微波灭活治疗技术有新的进展,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③瘤段骨灭活再植以及乙醇灭活治疗多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998.
任鹏  柴伟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0):74-76
1病例简介患者女,60岁,因"左髋关节疼痛伴跛行17年,加重半年"入院,入院查体:左下肢跛行步态,左下肢较对侧短缩2.5cm,左下肢各肌群肌肉轻度萎缩,左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左髋关节"4"字试验阳性,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Thomas征)阳性,单足站立试验(Trendelenburg征)弱阳性。辅助检查:X线片示左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左股骨头半脱位,右髋关节发育不良,右  相似文献   
999.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利用人工材料将人体的股骨头和髋臼置换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段。被称为本世纪的一个重大贡献,其手术目的是减轻或解除患者髋关节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易发生各种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依然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理想的重建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可靠的支持性能、低廉的价格和简单的操作步骤。目的:观察兔颈椎缺损模型填充自体松质骨的异体骨笼重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切除兔第四颈椎体建立颈椎缺损模型,利用免肱骨皮质环经冷冻干燥等处理制备同种异体皮质骨笼,并以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自体髂骨和单纯皮质骨笼3种材料分别重建兔第四颈椎椎体缺损。结果与结论:X射线、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均表明,填充有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的成骨作用最明显,骨笼与上下椎体实现了骨性融合。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表明,在重建后2,4周时,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和自体髂骨移植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单纯异体皮质骨笼组(P〈0.01)。生物力学实验表明,填充松质骨的皮质骨笼组在重建后1个月时的稳定性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P〈0.01)。结果证实,兔颈椎缺损模型填充松质骨的异体骨笼重建后效果满意,强于单纯皮质骨笼和自体髂骨的移植效果,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