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9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6篇
内科学   1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07篇
综合类   367篇
预防医学   49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137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陕西医学杂志》2016,(3):259-262
目的:探讨缓释硫化氢缓释供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和缓释硫化氢缓释供体ADT-OH组。缺血再灌24h取脑组织,利用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组织中炎症因子。结果:TTC染色结果显示,与Veh相比,ADTOH能够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内囊以及大脑半球的梗死体积;q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Veh组小鼠的缺血皮层组织中促炎因子iNOS、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Veh相比,ADT-OH显著降低促炎因子表达。结论:硫化氢缓释供体对急性期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2.
作为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外的第三个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_2S)被证实具有舒张血管、保护神经系统、调节昼夜节律以及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来研究发现,细胞质中除了由胱硫醚-β-合酶(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CGL或CSE)介导的H_2S合成方式之外,还存在独立的线粒体途径的H_2S合成方式。已有报道证实线粒体靶向的H_2S供体AP39和AP123较经典的无机盐供体NaHS显示出更强的细胞保护作用和更少的细胞毒性,揭示了线粒体源性H_2S作用的特殊性。本文重点介绍线粒体中H_2S的生成与代谢、H_2S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新型线粒体靶向H_2S供体的研究进展,以期对H_2S的功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3.
低温保存供体兔肺离体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用离体兔肺连续温血再灌注模型评价低温保存后供体肺功能。方法:将未经灌洗和保存的对照组(n=6)供体左肺,与低温10℃下保存18小时后的实验组(n=6)供体左肺,分别在离体状态下,连续通气和温静脉血灌注30分钟,将离体左肺引流出的动脉血,泵入另一兔体内,通过交叉循环使之静脉化后连续再灌注。结果:对照组氧分压显著优于实验组,两组间的肺动脉平均压、呼吸道峰压及再灌注后离体肺的湿/干重量比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供体肺保存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4.
邵丰  邹卫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639-1640
近年来,肺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肺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但和其它实体器官移植一样,同样受到供体缺乏的限制。自1991年EganL10引入无心跳供体(non heart beating donor,NHBD)肺概念后,近十年来试图应用NHBD肺以解决供体不足的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关于NHBD肺移植的实验以及临床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Steen等在2001年报道了第一例临床NHBD肺移植病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中国二类”(DCD)和“中国三类”(DBC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统称为DCD)的供体和受体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9至2017-01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实施的211例DCD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供体和受体的性别、年龄、原发病、血型、体质量指数(BMI)、既往病史、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MELD评分、术后早期肝功能及预后等指标。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及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结果 受体术中出血量(P=0.046)、受体BMI(P=0.035)、受体MELD评分(P=0.000)、供体年龄(P=0.047)、供体性别(P=0.028)、供体血K+水平(P=0.001)、拔管到心脏停跳时间(P=0.001)、供体ICU住院天数(P=0.022)均与受体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P=0.001,HR=12.512,95%CI: 2.679~58.434)、受体MELD分级(P=0.021,HR=3.991,95%CI:1.237~12.876)是独立风险因子。结论 控制术中出血量及选择MELD<25的受体将有助于改善DCD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及预后。  相似文献   
36.
王曦晗  陈冰 《中国药师》2020,(11):2243-2247
摘要: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MR)已经成为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随着移植前分子配型技术等应用,使得患者体内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对移植后排斥发生的影响程度降低。移植后的治疗中免疫抑制药能否抑制体内移植后新生DSA(dnDSA)的产生也成为减少AMR,提高移植物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就DSA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T细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dnDSA检测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对dnDSA的影响,以及免疫抑制药治疗药物监测结果与dnDSA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中国一类器官捐献供体的器官保护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经股动静脉插管,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于手术室获取供肝和供肾;术中做好循环、呼吸支持,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预防感染及记录各项数据等护理。结果 13例DBD供者行体外膜肺氧合转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稳定,获取有效肾脏26个用于26例受者、有效肝脏12个用于12例受者,肾移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是捐献供体器官保护的有效治疗手段,有效的护理是体外膜肺氧合成功运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活体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彩色多普勒手术专用探头,在33例亲体肝移植术中观察记录肝中静脉及其分支结构的解剖信息,监测11例供肝植入血管重建后疑似肝血流异常病例的血管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术中确认37例供体(其中双供体肝移植4例)肝中静脉全程走行并指导供肝切除分界线的选择;手术结束前发现1例肝动脉部分血栓形成、1例肝动脉痉挛、1例门静脉扭曲、1例门静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远端陈旧性机化血栓未彻底取除、1例门静脉吻合口成角狭窄.结论 在活体肝移植术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指导选择最佳的肝脏切面,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准确的评估血管吻合后血流的通畅情况.  相似文献   
39.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晚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该术式仍受限于紧张的供肝数量,使得大量等待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错失了手术机会,在此背景下劈离式肝移植应运而生,提高了供肝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肝的紧张。起步阶段劈离式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劈离式肝移植受者的生存率逐渐接近全肝移植受者,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前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移植中心已将劈离式肝移植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该文对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减轻无心跳大鼠供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作为供、受鼠建立无心跳大鼠左肺移植模型,将受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受鼠接受的供肺经低钾右旋糖酐(LPD)液灌注和保存,实验组受鼠接受的供肺经含乌司他丁(50万U/L)的LPD液灌注和保存.移植过程中监测受鼠的动脉血氧合情况;移植肺再灌注30 min和1h时,取两组受鼠移植肺组织,测量和计算湿干质量比,检测移植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提取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移植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再灌注后1h,实验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为472.38±31.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9.52±1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再灌注30 min和1h时的水肿情况(湿干质量比)均好于对照组(P=0.005,P=0.006),实验组移植肺组织病理损伤也明显轻于对照组.不论再灌注30 min还是1h,实验组移植肺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39,P=0.006),而SOD含量显著升高(P=0.035,P=0.030).再灌注30 min时,实验组TNF-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0),再灌注1h时下降不明显(P=0.139);再灌注30 min时,ICAM-1水平较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62),再灌注1h则存在明显降低(P=0.001);再灌注30 min和1h时,实验组IL-10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04,P=0.000).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减轻无心跳大鼠供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移植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