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51篇
  免费   1791篇
  国内免费   564篇
耳鼻咽喉   152篇
儿科学   116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1723篇
口腔科学   2006篇
临床医学   2743篇
内科学   1144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422篇
特种医学   18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712篇
综合类   591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59篇
眼科学   198篇
药学   1914篇
  59篇
中国医学   1328篇
肿瘤学   170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494篇
  2022年   839篇
  2021年   1433篇
  2020年   1423篇
  2019年   1051篇
  2018年   929篇
  2017年   1055篇
  2016年   1226篇
  2015年   1113篇
  2014年   2333篇
  2013年   2254篇
  2012年   2126篇
  2011年   2328篇
  2010年   1897篇
  2009年   1784篇
  2008年   1578篇
  2007年   1605篇
  2006年   1361篇
  2005年   1293篇
  2004年   1070篇
  2003年   794篇
  2002年   614篇
  2001年   533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影响跟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78例86足跟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并选取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开放与闭合、手术时机、切口类型、手术方式、关节内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术后Bhler角、部分负重时间等11项指标进行分组、赋值及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例86足随访18~26个月,评价结果:优47足,良18足,可13足,差8足,优良率75.6%。其中,在骨折类型上将SandersⅡ型和Ⅲ型归为一组与Ⅳ型优良率分别为89.2%和33.3%;闭合骨折组68足(优良率80.9%),开放骨折组18足(优良率55.6%);骨折后2周内手术和2周后手术的优良率分别为87.0%、29.4%;关节内复位3mm组和≥3mm组优良率分别为87.7%、38.1%;术后Bhler角基本恢复者59足(优良率84.8%),27足复位欠满意(优良率55.6%);术后8周后部分负重与8周内部分负重优良率分别为87.1%、45.8%,以上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逐步剔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跟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关节内复位效果、术后Bhler角。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关节内复位效果、术后Bhler角为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尽量避免影响疗效的不利因素,有助于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针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假体置换术,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股骨短柄假体与常规股骨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对比。方法利用薄层CT资料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我院股骨中空多孔股骨假体相关参数建立两种髋关节股骨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 5.7有限元分析软件考察两种假体植入后的应力分布,并进行比较。结果短柄假体所受最大mises应力较常规股骨假体明显减小;力学传导模式仍为远端应力集中,最大mises应力仍出现在张力侧。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中短柄假体力学特性优越。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对经坐骨结节和坐骨小切迹两种不同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的生物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经坐骨结节(A组)和坐骨小切迹(B组)两种不同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双足站立位和坐位,分别对其进行力学稳定性比较。结果对比站立位和坐位下两种内固定方案髋臼关节面骨折线节点位移均数及拉力螺钉最大应力,站立位位移均数A组<B组( P=0.932>0.05),差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坐位位移均数A组>B组(P=0.004<0.05),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坐位时拉力螺钉取得最大应力36.053Mpa。结论两种逆行拉力螺钉方案均可为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坚强内固定,经坐骨小切迹置入后柱逆行拉力螺钉表现出更好的坐位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四肢闭合性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闭合性四肢长管骨骨折早期行单臂支架临时外固定的患者,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7岁。待全身病情稳定、局部软组织损伤改善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终确定性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6d。二期确定性内固定治疗前2例出现钉道感染。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切口3例出现感染,总体感染率为5.2%。结论早期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没有增加最终确定性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率,有利于闭合性长管骨骨折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假关节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15例患者,均确诊为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假关节形成,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PKP)治疗;术前、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日常生活能力( Macnab标准)比较,测量术前、术后伤椎节段矢状面指数,明确椎体后凸矫正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患者疼痛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1d(2.53±0.51)、1个月(2.06±0.70)、3个月(2.13±0.51),均比术前(7.47±0.64)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伤椎节段矢状面指数(25.8±5.12)°与术前(34.4±5.1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KP技术可以稳定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形成的假关节,改善椎体后凸,明显减轻患者的腰痛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过渡钉"复位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67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35例(A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32例(B组)。纳入标准:椎管占位但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4个月。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以及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伤椎畸形矫正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旋导片系统(DHS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科治疗的68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访12~35(23.5±2.3)个月。68例中DHS组37例,DHSA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DHSA组无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DHS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P<0.05)。结论 DHSA与DHS均可实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固定,而DHSA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内固定物可填压松质骨,切出率低,抗旋转,固定可靠,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保肢治疗过程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保肢手术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患者,急诊行骨折固定、腘动、静脉探查修复术,2例行大腿下段1例行膝关节水平截肢术,其余患者的肢体经3~5次(平均4次)手术治疗,肢体得以保留。3例患者的肢体软组织缺损经行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余患者的软组织缺损经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或局部直接随意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术后随访12~24(16±2.39)个月。参照Puno等的标准对康复后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无死亡,3例患者行患肢截肢,24例患者肢体得以保留,其中4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足下垂、垂趾等畸形,功能评定为差。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及早治疗,疑有腘动脉损伤者尽早探查;对伴有足踝部软组织及踝关节损伤,或足底难以恢复保护性感觉,估计小腿肌肉会发生广泛的坏死和感染者,应考虑一期行截肢术。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经皮骨成形术(POP)联合介入内固定术(IIF)治疗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资料分析,将Mirels评分≥8分的40例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患者纳入观察,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POP联合IIF组19例,POP组21例,分别行POP联合IIF、单独POP治疗.术后观察2组患者疼痛缓解、发生骨折、骨水泥渗漏和生存率情况,并对两组的上述指标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别于术后1周,1、3、6个月和1年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PS)及四肢肌骨肿瘤术后功能状态评分(EFES)来评价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并对这些指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OP联合IIF组17例疼痛缓解,6例骨水泥渗漏,无发生骨折者,随访6~18个月14例存活;POP组12例疼痛缓解,9例骨水泥渗漏,5例发生骨折者,随访3~18个月13例存活.2组间疼痛缓解和发生骨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41和0.761,P均>0.05).2组患者术后1周VAS、KPS及EF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6个月和1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P联合IIF组1例患者术后15d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植入腔静脉滤器并抗凝治疗痊愈,其余患者无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POP联合IIF治疗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安全、有效,能更好地缓解疼痛、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AIM: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radiation dose of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 in suspected scaphoid fractures.METHODS: One hundred twen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who had suffered from a wrist trauma and showed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suspicious of an acute scaphoid fracture. All patients had initially undergone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Subsequent MDCT was performed within 10 d because of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Using the MDCT data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a fourfold table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test results. The effective dose and impaired energy were assess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radiation burden of the two techniques. The Wilcoxon test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two diagnostic modalities.RESULTS: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showed 34 acute fractures of the scaphoid in 124 patients(42.2%). Subsequent MDCT revealed a total of 42 scaphoid fractures. The sensitivity of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for scaphoid fracture detection was 42.8% and its specificity was 80%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accuracy of 59.6%.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was significantly inferior to MDCT(P < 0.01) concerning scaphoidfracture detection. The mean effective dose of MDCT was 0.1 m Sv compared to 0.002 m Sv of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CONCLUSIO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s insufficient for accurate scaphoid fracture detection. Regarding the almost negligible effective dose, MDCT should serve as the first imaging modality in wrist trau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