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低流量吸氧下湿化瓶污染情况及病人舒适度。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需吸氧治疗的住院病人2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壁式输氧装置低流量吸氧,实验组采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低流量吸氧。两组病人均连续5d询问吸氧舒适度,对照组在吸氧后第3、5、7天分别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湿化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实验组在吸氧后第3、5、7天在无菌操作下用含培养液的无菌棉签在瓶体内壁取样本进行培养。结果: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干燥吸氧,湿化瓶污染率显著减少(P<0.01)。低流量吸氧下两组患者在氧气舒适度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低流量干燥吸氧可确切降低湿化瓶污染发生率,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同时不会影响病人的吸氧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选择氧气湿化液的效果及其更换时限,找出最佳氧气湿化液。方法采用细菌检验方法对所选择的湿化液及其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 44份瓶装凉开水和46份无菌蒸馏水静置放于室温下24 h,其质量全部合格;放置48 h,无菌蒸馏水仍全部合格,但凉开水检出1份菌数超标。凉开水和无菌蒸馏水作为氧气湿化液使用48 h,其质量全部合格,使用72 h少数出现细菌超标。结论无菌蒸馏水和凉开水作为氧气湿化液,其使用时限基本无差别,但凉开水制作方便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调查医院氧气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抽查我院各病区患者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患者使用后组)180只,消毒后已安装但患者未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消毒已安装组)150只,消毒后未安装氧气湿化瓶(消毒未安装组)100只,进行细菌培养和监测。结果患者使用后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为76.6%,消毒已安装组细菌污染率为14.0%,消毒未安装组氧气湿化瓶未培养出细菌,三组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P〉0.05)。结论加强氧气湿化瓶消毒后无菌保存,安装过程无菌操作,每次使用后更换湿化液,是降低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的有效措施,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有效的气管内给药护理方式,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本院ICU及感染内科87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26例给予间歇气管内滴药,34例给予气管内喷雾,27例给予持续气管内滴药。采用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痰液细菌学培养的方法,对上述3组方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持续气管内滴药组在各时间点所测得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该组痰培养阳性例数所占比例也要低于其他2组。结论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的方法,在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肺部感染、改善预后方面的疗效优于其余2种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心理干预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别观察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烦躁不适、肺部感染、痰痂形成、皮下气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心理干预组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烦躁不适、肺部感染、痰痂形成、皮下气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组可明显提高喉癌术后患者气道湿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细辛脑注射液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32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细辛脑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和机械通气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刺激性痰痂形成次数、吸痰次数、心率、呼吸频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分别为0次,(74.5 ±21.2)次,(90.3±6.4)次/min,(22.3 ±2.8)次/min,(6.4 ±2.2)g/L,(9.2±2.1)×106/L,均优于对照组的15次,(153.5±43.6)次,(103.2±11.5)次/min,(26.7±4.5)次/min,(11.2 ±3.3)g/L,(15.7±3.5)× 10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分别为3.67,8.98,6.35,3.27,4.41,5.87;P <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住院时间分别为22.7%,(71.9±14.2) mm Hg,(96.5±1.8)%,(21.2 ±6.7)d,均优于对照组的54.5%,(59.5 ±9.5)mm Hg,(92.3±2.1)%,(32.5±8.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分别为3.15,6.12,2.98,5.75;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细辛脑注射液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期间加强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管道带加热丝的电热湿化器在气管插管患者中应用的湿化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脱机后但未达到拔管指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气道的传统气道管理;试验组采用管道带加热丝的电热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记录两组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痰液黏稠度、拔管后管壁内有痰痂的例数、因导管堵塞须重插的例数以及给氧后不同时间点的氧合指数.结果 试验组吸入气体温度、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温度(℃):36.9±0.2比22.3±2.1,湿度(mg/L):44.0±2.0比27.0±4.0,均P<0.01];试验组痰液黏稠度Ⅱ度(湿化良好)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49比15),而Ⅲ度(湿化不足)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8比43,均P<0.05);试验组拔管后管壁出现痰痂的例数(5例)及导管堵塞须重插的例数(0例)显著少于对照组(24例、6例,P<0.01).试验组给氧后氧合指数(mm Hg,1 mm Hg=0.133 kPa)逐渐升高,至给氧96h、120 h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96 h:349.0±21.3比290.0±20.7,120 h:354.0±25.6比309.0±22.6,均P<0.01).结论 在气管插管患者中应用管道带加热丝的电热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的湿化效果优于气道内间断滴入生理盐水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徐玉芬  钟爱民 《中南药学》2011,9(11):867-869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液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气管切开患者以便利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6例、实验A组50例和实验B组44例。对照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为湿化夜,实验A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实验B组采用1.5%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观察3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B组患者痰阻次数、肺部感染等优于对照组(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及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气管切开患者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液效果优于0.45%氯化钠溶液和1.5%碳酸氢钠溶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