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颈椎病牵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牵引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总有效率为95%,平均治愈时间为32.00 d;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59%,总有效率为83%,平均治愈时间为44.25 d。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总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患者的牵引治疗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愈天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240对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潜在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MPTP (30 mg/kg),连续注射5 d,建立PD小鼠模型;Neu-240(0.1或3 mg/kg)腹腔注射开始于MPTP注射的第1天,1次/d,连续17 d。分别在MPTP注射后第14、15及17天进行行为学检测,包括开放场测试、爬杆测试及悬挂测试。结果:在开放场测试与悬挂测试中,Neu-240能够分别显著性改善MPTP诱导的活动距离与运动评分水平的降低;在爬杆测试中,Neu-240对MPTP诱导的转向时间和总时间无显著性影响,仅表现为改善的趋势。结论: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240能部分改善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 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 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相似文献   
15.
黄小萍  黄耀奎  柯萍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2):1894-1897
目的 制作不锈钢麻花牵引圈并探讨其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制作的不锈钢麻花牵引圈用于管腔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查,通过与目测+光源放大镜法、探条纱布法、ATP生物荧光法做比较,评价其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的效果。结果 A类空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麻花牵引圈法、目测+放大镜法和ATP生物荧光法的清洗质量检查合格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两比较,目测+放大镜法合格率最高,与其他2组的检查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麻花牵引圈法与ATP生物荧光法的检查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类空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4种清洗质量检查方法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两比较,目测+放大镜法合格率最高,与其他3组的检查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麻花牵引圈法、探条纱布法和ATP生物荧光法的检查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不锈钢麻花牵引圈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能发现目测+放大镜法无法检出的不合格器械,其检测效果与探条纱布法、ATP生物荧光法相当,比ATP生物荧光法节省费用,但操作较金属探条法便捷,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转子复位固定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32例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5~81岁,平均64岁。EvansⅡ型12例,Ⅲ型13例,Ⅳ型7例。均采用自行设计的爪式可控复位固定器进行小转子复位。方法:单纯使用拉力螺钉19例,使用钢丝13例。通过观察患者髋内翻、股骨头颈切割、钉板断裂等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来分析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个月~2年,平均13个月。32例患者中发生髋内翻1例,无股骨头颈切割及钉板断裂。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1.80±3.05.结论: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的重建和固定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采用自行设计的爪式可控复位固定器可在术中有效的复位固定小转子,具有快速复位和固定、操作简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27例胃角黏膜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牙线牵引辅助ESD组(牵引组,n=51)和传统ESD组(传统组,n=76),同时把41例胃角纤维化病例也分为牵引组(n=23)和传统组(n=18)。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牵引组与传统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病变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65.4±36.5) min比(103.5±43.2) min,P=0.012],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51/51)比90.79%(69/76),P=0.026]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4.12%(48/51)比81.58%(62/76),P=0.042],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5.88%(3/51)比25.00%(19/76),P=0.010]及术中出血更少[47.06%(24/51)比82.89%(63/76),P=0.010]。传统组2例(2.63%)纤维化病例穿孔,牵引组无穿孔病例,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在胃角纤维化病例中,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81.4±29.3) min比(119.3±37.6) min,P=0.010],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23/23)比72.22%(13/18),P=0.007]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5.65%(22/23)比72.22%(13/18),P=0.035],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8.70%(2/23)比72.22%(13/18),P=0.001]及术中出血更少[78.26%(18/23)比100.00%(18/18),P=0.035]。结论 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及有纤维化的胃角病变安全有效,与传统ESD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报告Q法自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内镜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552.5)mm^2比875.7(417.8~1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弯、右弯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JOA评分,改善腰椎活动度,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不同角度牵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颈椎病患者356例分两组,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治疗102例,显效率为80.4%;垂直牵引254例,显效率为68.1%,P〈0.05,差异有显著性,不同角度牵引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垂直牵引组.同时还观察到以神经根型疗效最佳,牵引角度以颈前屈20~30度最佳,其次为后伸15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